(文/河伯)首先金曲奖的目的是什么?对市场上卖相佳的作品嘉奖固然重要,但其宗旨是推广好的音乐,这其中不仅包括天王天后,也应该有鲜为人知的小众音乐。从这一点上来说,本届的客语和原住民音乐是对得起金曲奖的“含金量”。另外,一个奖项就应该特立独行一点才好看,齐齐坐分果果,巧立名目皆大欢喜,奖项不够双黄蛋凑,这样的奖也胜之不武。
评审:规则就是无规则
俗话说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看似有初审,二审和终审的层层把关和条条框框,但金曲奖为什么选他不选她,为什么舞曲不待见等等,其实全看总召集人以及总召集人“钦点”的评审们的口味如何,评审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总归跟音乐产业挂钩,多年的从业已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至于音乐“视野”真是瞎子摸象莫衷一是。第15,17和18届总召集人是刘亚文,纵观这三届名单另有蔡依林的金曲歌后的加持,可以看出刘亚文的“俗气”。而本届金曲奖总召集人李岳奇曾经也担当过第16届,那一届陈珊妮拿下了最佳专辑和制作人两项重要奖项,那李岳奇的口味就偏重创作系。所以,在今年女歌手大战中,蔡健雅第三次封后真是无足称奇。
以此来看,把金曲奖的症结全部怪罪于评委有些冤枉,每一年的召集人和评委都不同,偏市场还是偏文艺,这都有随机性。从评审过程来看,初审盲选出来的作品也有不可操作性,这也可能出现某些“昏招”,这就是陈珊妮口中的“评审制度很瞎”的原因。
媒体:捧杀和棒杀
被冠上华语乐坛最公正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也是当初台湾新闻局始料未及的,毕竟金曲奖设立之初是“鼓励和嘉奖台湾地区优秀音乐作品”,现在波及到整个大中华区,媒体的有意无意的助兴算是幕后推手了。媒体把金曲奖捧上神坛,而现在金曲奖反过来又“逼疯”媒体,从入围名单就“大逆不道”,撰文鞭笞,其中每个乐评人怀揣的知识背景,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都各不同,与评审们口味不合也是在正常不过,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媒体具有的舆论导向作用还是不容小觑。
马世芳(也是本届评审之一)的微博中称“今天(本届)颁奖典礼是近年来看过办得最好的一届”与媒体讨伐的一边倒大相径庭,这是否多少也反应出一些问题来呢?
大众:抛开迷信
时代不同了。与九十年代大众接受程度的“逆来顺受”,网络时代的公众早就各自心里有杆秤,更独立,更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可以在网上大骂图个痛快,也可以更加不care颁奖结果,粉丝内心的强大是你无法想象的。所以,金曲奖现在更多的像是锦上添花,得之欢喜,不得,粉丝们仍然会“一意孤行”的支持自己的偶像。
奖项永远不能讨好所有人,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得失心是要有,既然能参加奖项角逐,倒不如放开一些,就如金曲奖初办的形式,就是一个音乐人每年一度聚集的盛会,好好享受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