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周霞 第五铁峰) 1984年,朱时茂和陈佩斯首上春晚,表演了小品《吃面条》而一举成名,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将有声小品搬上晚会的舞台。回顾当时,朱时茂大叹不易,虽然当时很多人看了小品后都觉得可乐,但恰恰因为大家笑的太厉害了,超出了当时演出的“规定动作”,节目差点无缘当年春晚。朱时茂说,“那时的审查比现在更严格”。
当年的审查更严格
早年的春晚,节目内容仍受制于社会的看法。就像当年李谷一的《乡恋》曾被定义为“黄色歌曲”一样,“过分”、“无意义”的笑也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朱时茂说,“当时第一个小品诞生很不容易,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十分看好这个节目,但因为很多人看后都笑的太厉害了,结果反而是没人敢表态,让不让上。最后还是导演黄一鹤坚持把节目保留下来。”朱时茂认为当年的审查应该比现在更为严格。
最终,小品《吃面条》在除夕夜演出后大受欢迎,而朱时茂和陈佩斯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此后十几年中,二人频频亮相春晚,连年推出了《羊肉串》、《胡椒面》、《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等一系列小品。在这些小品中,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朱时茂总是仪表堂堂,陈佩斯总是形容猥琐。一个是怎么演好人都像坏人,一个却怎么扮坏人都像好人,二人鲜明的个性令观众印象深刻。
称春晚时间太长很累人
针对角色的扮演,朱时茂解释说,“原来我们演的小品,就像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里上课训练的小品,并在其中加入相声的包袱,可以说是微型喜剧话剧。所以我们主要靠塑造人物来让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想笑过一次就完了。”也正因此,这一对老搭档在多年合作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角色性格。
1984年的晚会进行了4个小时,从晚上8点到12点,敲完钟就结束了。朱时茂回忆说,当时还没有出现身上戴的那种麦,都是面前摆个固定的话筒。对于春晚的时长,他认为,“4个小时就差不多可以了,5、6个小时太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