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罗纳德·里根成为美国总统。
在此之前,美国经历了十年的经济危机:高失业率、持续的高通胀,以及由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
美国社会对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而里根提出的经济政策——以“供给侧经济学”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转折点。
![]()
里根经济学通过减税、放松监管和削减政府开支,试图激活美国的经济潜力,推动企业投资,增加商品供给,最终控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套政策既是美国经济短期繁荣的催化剂,也成为日后社会问题的根源。
它开启了美国去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全球化浪潮,并确立了美国在冷战后的单极霸权。
减税与全球化:里根经济学的双刃剑
里根认为,通胀问题的核心在于“太多的美元追逐太少的商品”,而解决之道则是减税以激励企业扩大生产。
1981年,他推出了《经济复苏税法》,将联邦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70%降至50%,最低税率从14%降至11%。
![]()
此后,里根又进一步将最高税率降至28%。
短期内,这些减税政策似乎卓有成效。
但减税政策的真正动力并非完全来自国内经济复苏,而是全球化的产业链重组。
减税使美国企业拥有了更多资本,而这些资本被投入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市场。
![]()
这一过程提升了全球生产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商品输入美国,由此推动了通胀下降。
然而,制造业的外流成为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就业比例迅速下降。
制造业的流失削弱了美国的工业基础,同时导致中产阶级萎缩,社会不平等加剧。
![]()
美苏冷战胜利:新自由主义的战略武器
里根经济学并不仅仅是国内经济的调节手段,它在冷战中成为压垮苏联的重要战略武器。
1981年,苏联通过“西方-81”军事演习展示其军事实力,但背后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
石油价格暴跌对苏联造成巨大冲击,而其计划经济体系早已在效率层面无法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
美国则借助新自由主义经济优势,扩大国防预算,对苏联进行施压。
里根时期,美国国防开支从1980年的1340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2530亿美元。
![]()
在此期间,美国通过金融化与全球化构建了一个长期资本循环:美国将过剩的美元投入新兴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再通过贸易顺差回流美元购买美国国债。
这一机制帮助美国轻松应对财政赤字,同时为新自由主义体系提供了支撑。
相比之下,苏联缺乏类似的金融手段,只能通过传统的资源和军力维持其地位。
最终,经济压力和内部问题令苏联领导层对自身制度失去信心,并导致了1991年的解体。
长期代价:去工业化与社会分化
虽然里根经济学在短期内为美国赢得了经济增长和冷战胜利,但长期来看,它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
首先是制造业的流失与经济金融化。
金融业在里根时期迅速崛起,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的集中化和技术化特点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少数精英,而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收益没有显著增长。
其次是国债的膨胀。
里根时期,美国国债规模从9970亿美元增加到2.85万亿美元,此后美国债务开始持续扩张。
![]()
目前,美国国债规模已超过36万亿美元。
这一债务问题虽暂时未爆发,但却成为美国经济可持续性的一大隐患。
最后,社会不平等加剧和中产阶级萎缩使美国从橄榄型社会转向金字塔型社会。
这种变化不仅引发了区域性的就业危机,也推动了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
近年来,种族问题、收入差距、党派争斗等国内矛盾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后果。
![]()
里根经济学的遗产:辉煌与隐忧
里根的政策无疑是一场大胆的经济实验,它帮助美国摆脱滞胀,确立了单极霸权,并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
然而,这套政策也使美国付出了巨大的长期代价:工业基础的空心化、债务膨胀、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短期来看,里根经济学是美国的“救世主”;但从长期视角看,它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赌博。
时至今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内部问题的加剧,美国正面临难以回避的挑战。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 “国内大循环”:核心思路、路径及投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 朱青:漫谈国外减税
观察者网 陈平:特朗普税改前途,比里根减税更凶多吉少
央视新闻 首次达到34万亿美元 “野蛮生长”的美国国债是如何产生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