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提到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熟悉财经圈的人大多知道他的 “敢说”—— 从 1997 年精准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到多年持续剖析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他的观点总能戳中关键,既有对风险的尖锐预警,也有对未来的理性判断。结合他近年及过往的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可梳理为六大核心方向,每一个都紧扣普通人的财富与国家经济的走向。
![]()
一、房地产:“泡沫终将破裂”,警惕 “土地神话” 的幻象
在房地产问题上,谢国忠是出了名的 “理性看空者”,他的观点始终围绕 “泡沫化” 与 “不可持续性” 展开,且多年来从未动摇:
核心判断:靠土地升值的 “虚拟繁荣” 走不远
他直言,中国经济曾长期把 “土地价格永远涨” 当 “故事” 讲,甚至出现浙江郊区土地价格达 1200 万元 / 亩、堪比东京均价,以及浙江土地价格是英格兰 4 倍的离谱情况。这种靠土地升值制造的 “虚拟利润”,本质是把全民财富套在房地产泡沫里,而非真正创造价值 —— 就像台湾 1992 年楼市见顶后 “哗啦一下暴跌”,中国若不警惕,终将重蹈覆辙。
关键论据:人口与货币的双重反噬
从人口看,他早在多年前就指出,2015 年中国进入老龄化,2020 年后人口开始下降,而房地产的核心支撑是 “人”,人口减少意味着 “住房需求天花板已现”;从货币看,过去十年中国 M2(广义货币)激增 4.5 倍,还不算信托、地下钱庄等表外资金,这些钱大多涌入房地产推高泡沫,一旦货币宽松收紧或汇率承压,泡沫就有破裂风险。
直白建议:“有空房赶快卖,别做买房发财梦”
面对 2025 年部分城市楼市的短暂回暖,他依然坚持 “不建议买房”:中国城镇住房已超 200 亿平米,在建还有 38 亿平米,空房数量堪比西班牙(20% 空房率),“现在买房不是投资,是踩坑”;他甚至举例,台湾曾有 300 多万户家庭、100 万套空房,最后楼市 “断崖式下跌”,中国若不及时脱身,只会被泡沫套牢。
![]()
二、货币与通胀:超发是 “财富再分配”,而非 “创造价值”
谢国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批评尤为犀利,他认为 “大放水” 不是在推动经济增长,而是在搞 “隐性财富再分配”,且暗藏贬值危机:
货币超发的 “假象”:M2 激增 4.5 倍,却没惠及劳动者
他测算,过去十年中国名义 M2(广义货币供应量)涨了 4.5 倍,若算上信托、企业债等表外资金,货币增量更惊人。但这些钱没流向 “创造财富的人”—— 工厂工人、工地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增速,远赶不上货币超发速度;反而大多涌入房地产,推高房价,导致 “普通人存款被稀释,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风险预警:汇率是 “最后防线”,过度放水或引贬值危机
他提醒,中国能维持货币超发而未爆发通胀,很大程度是因为 “全球都在放水”(比如美国 QE 政策),但若美国收紧货币政策,中国继续宽松,汇率将面临大幅贬值压力 —— 这就像国民政府当年滥发金元券,“没有实物支撑的货币,早晚会被市场看破,引发危机”。2025 年他仍强调:“货币政策不能再靠‘放钱’续命,否则贬值风险会从‘潜在’变‘现实’。”
![]()
三、经济增长:别靠 “刺激” 撑场面,消费与技术才是未来
谢国忠不否认中国经济的潜力,但他坚决反对 “靠刺激保增长”,认为这种模式只会积累风险,真正的增长要靠 “实打实地创造价值”:
批判 “刺激依赖症”:放钱是 “分蛋糕”,不是 “做蛋糕”
他指出,过去多年中国经济的 “高增长”,不少是靠货币刺激、土地炒作堆出来的,而非靠产业升级或效率提升 —— 比如国企销售额增长 10%,盈利却下降 10%,“这在市场经济里不可思议,说明资本回报率极低,企业在‘毁灭价值’而非创造价值”。他尖锐地说:“放钱不是搞经济,是搞泡沫;泡沫破了,留下的只有债务。”
未来动力:消费 + 技术,而非 “投资狂欢”
尽管批判问题,但谢国忠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潜力并不悲观。他认为,中国人均 GDP 仅 6000 美元,距离发达国家 5 万美元还有巨大空间,而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两点:
一是消费拉动:“中国下一轮增长要靠家庭需求,也就是普通人愿意花钱、敢花钱”—— 这需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让货币超发的红利真正惠及劳动者,而非只流向房地产;
二是技术升级:“别总想着赚快钱,要专心搞技术”—— 中国制造业不能再靠 “低成本劳动力”,要向 “高附加值” 转型,比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发展高端制造,只有这样才能摆脱 “低水平内卷”。
![]()
四、金融体系:“市场化是虚的”,不良资产与效率问题待解
在金融领域,谢国忠的看法直指 “体制性短板”,认为中国金融业看似热闹,实则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且暗藏风险:
核心问题:“国企借贷闭环” 导致利率市场化 “形同虚设”
他举例,中国金融市场里,借钱的多是国企、花钱的也多是国企,“借钱时没想过还,利率高低无所谓”——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 “利率市场化” 只是表面文章,不仅无法优化资源配置,还会挤压民企的融资空间,“民企想借钱却借不到,国企借了钱却低效使用,这是金融体系的最大浪费”。
风险隐患:不良资产 “隐性堆积”,处理必引楼市波动
他测算,2008 年到 2025 年,中国负债规模从不足 50 万亿元涨到 120 多万亿元,其中 70 多万亿元是 “刺激政策放出来的”,不良资产规模巨大,但银行披露的不良率仅 1%,“这不符合实际”。他警告,一旦开始处理这些不良资产,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 —— 因为很多贷款流向了楼市,“处理不良资产 = 刺破楼市泡沫,房价下跌是必然”。
![]()
五、财富分配:劳动者 “被稀释”,别让 “赌一把” 心态绑架经济
谢国忠特别关注 “财富分配不公” 与 “全民投机心态” 对中国经济的伤害,认为这是比增长速度更重要的 “隐性危机”:
劳动者的 “失落”:工资涨了,却没跑赢货币超发
他指出,正常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生产力提升后,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减去物价涨幅)应同步上涨,但中国的情况是 “货币涨得比工资快”——M2 十年涨 4.5 倍,工资涨幅却远低于这个速度,再加上房价飙升,普通人的存款 “被变相稀释”,“创造财富的是工厂里加班的工人、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但他们没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全民 “投机病”:人人想 “靠钱生钱”,而非踏实创造价值
他观察到一个独特现象:中国人有了钱后,很少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欧洲人那样享受生活,反而个个像 “基金经理人”,总想着 “再投资、赚快钱”—— 股市热了砸钱进股市,楼市涨了抢着买房,甚至相信 “土地永远涨” 的神话。这种 “赌一把” 的心态,被政府变相利用:“开股市让大家砸钱,亏了就盼政府救市;靠土地泡沫聚钱,最后把全民套在里面,这不是健康的经济逻辑。”
![]()
六、外部策略:稀土管制是 “正当反击”,别指望中国 “妥协”
在中美经济博弈与资源策略上,谢国忠近期的观点聚焦 “稀土管制”,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 “技术封锁” 的合理回应,而非 “资源武器化”:
犀利解读:中国在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他在《南华早报》的文章中直言,美国能用《芯片与科学法案》卡中国脖子、用 “实体清单” 断中国企业生路,中国凭什么不能用稀土这个 “命门” 反击?“引入美式‘域外管制’来约束稀土产品和技术,是中国在贸易战中第一次真正的‘对等反击’,不是挑衅,是正当防卫。”
预警美国:别幻想中国 “收回管制”,筹码要靠 “交换”
他明确表示,即便中美在 APEC 等峰会上面谈,中国也不会轻易收回稀土出口管制 —— 美国一边吹着人工智能泡沫,一边面临武器供应链紧张,稀土是中国手里少有的 “硬筹码”。若美国想让中国增加稀土供应,必须拿出 “真东西”:比如取消对华为、中兴的无理制裁,转让关键技术,“这不是乞讨,是重新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
不是 “唱空者”,而是 “理性预警者”
很多人觉得谢国忠 “总唱空中国经济”,但仔细看他的观点会发现:他批判的是 “泡沫化的增长模式”“低效的资源配置”“不公的财富分配”,而非否定中国经济的潜力。他始终强调,中国经济的未来在 “消费升级” 与 “技术突破”—— 只要摆脱对 “土地泡沫”“货币超发” 的依赖,踏实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让劳动者真正受益,“从 6000 美元人均 GDP 涨到 1.5 万美元,有 250% 的上升空间”。
对普通人来说,他的观点更像 “财富预警”:别被楼市、股市的短期热度迷惑,别迷信 “永远涨” 的神话;对国家来说,他的分析则是 “改革提醒”—— 唯有解决结构性问题,才能让经济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