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秋冬季节是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高峰期。11月19日,“走进外高桥:活力生活远离卒中”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举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方堃、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安丙辰详解了脑卒中的防治与康复手段。
![]()
讲座现场。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供图
方堃介绍说,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类。缺血性卒中占比达87%,俗称“脑梗死”,由血管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出血性卒中占13%,又称“脑出血”,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所致。在上海等沿海地区,随着高血压管理普及,脑出血发病率逐步下降,但脑梗死仍较常见,秋冬寒冷天气易导致血管收缩诱发血栓,需重点警惕。
预防脑卒中,首先要明确危险因素。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年龄增长、性别、遗传等,年龄越大风险越高,50岁左右和80岁左右是两个发病高峰。可干预因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治疗因素,确诊后需遵医嘱服药并定期监测,既能降低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预防脑梗死。方堃建议,3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高风险人群需建档管理。
方堃说,若突发脑卒中,可通过“BEFAST”识别法判断:出现平衡能力丧失、视物困难、面部不对称、单侧手臂无力、言语不清等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120。目前上海已建成覆盖全市的脑卒中急救点,61家定点医院提供快速救治,发病后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黄金时间,治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安丙辰介绍说,脑卒中常留下偏瘫、感觉障碍等后遗症,其中偏瘫最普遍、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大。但脑卒中并非“绝症”,遵循科学康复原则,从早期干预到长期训练,多数患者能逐步恢复,回归家庭与社会。
随着科技发展,脑卒中康复也有了新手段。安丙辰说,脑机接口技术可通过大脑信号控制机械臂,脊髓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等技术能直接调控神经功能,镜像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利用大脑可塑性重建神经连接,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康复训练的效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