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讯(李晓丽 施化文 记者 王忠岩)“血压骤降!血色素只剩4.6克!准备紧急输血!抢救!”哈医大肿瘤医院的抢救室里,监护仪尖锐的警报声在深夜炸响。50多岁的胃癌患者余先生浑身冷汗,嘴唇青紫,又一次陷入生死边缘——这已是他3个月内第6次与死神正面相撞。
在胃肠外科薛英威教授团队的主导下,全院多学科拧成一股绳,与罕见的“跨器官血管畸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这次,该院院长、国内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邰升教授亲自主刀,完成了极为艰难的脾、胰体尾切除,控制住了脾动脉瘤破裂出血。这场跨越数月的“六度生死时速”,以患者基本痊愈画上阶段性句号。
![]()
邰升院长与薛英威教授探望患者
术后突遇“暗雷” 数次大出血险象环生
今年五月,余先生因胃区不适来到哈医大肿瘤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癌,病灶位于胃体大弯区域。薛英威教授团队经过评估,为其制定了胃癌切除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第5天,余先生出现膈逆、腹痛症状,无发热、血象反应不明显。第6天,出现腹膜炎体征,心率加快,血压不稳,薛教授考虑吻合口瘘发生,率团队当机立断进行腹腔置管引流、空肠营养置管,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顺利。所有人都以为,这场手术已圆满落幕。
然而,引流置管术后第8天深夜,意外毫无征兆地降临。余先生突然剧烈大量呕血,瞬间陷入休克状态。“立刻排查出血点!”团队医生第一时间赶到病房,薛教授一边指挥团队抢救一边安排腔镜科医生会诊。镜头下,所有吻合口处均未见出血,清除胃内大量凝血块后,终于在残胃的胃底后壁发现异常的血管横端在出血——初步判断为胃内局部血管畸形。此次出血正是胃内小溃疡侵蚀畸形血管所致,是极其罕见的一种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杜氏溃疡。
腔镜科团队迅速接力,凭借精湛技艺用内镜夹子精准钳夹出血点,终于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这种血管畸形非常罕见,文献报道显示其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 以下,一旦出血就可能致命。”薛教授解释道,常规情况下,内镜止血后再出血的概率不足10%,但余先生的病情却跳出了这个“常规”。
第一次出血后恢复顺利,没想到第13天,呕血再次发生,内镜团队再次紧急施救,在出血点处进一步加固,成功止血,并恢复顺利;然而在二次止血后第16天,第三次大出血又如惊雷般袭来。腔镜科团队会诊,胃黏膜局部不具备再止血可能;介入科团队会诊,病人处于休克状态,介入风险极大。短短一个半月内,余先生3次大出血,多次休克,累计输血量高达15000余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被彻底置换3遍。每一次出血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暗雷”,将他推向鬼门关。
“当时家属几乎要崩溃了,反复地说‘我们相信医生’。”薛教授至今记得家属红着眼眶却语气坚定的样子,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他深受触动,“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本分,更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团队反复研讨,最终决定实施残胃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术,彻底清除出血隐患。
毫米间的生死博弈 残胃再切 消化道再重建
这场被团队称为“堪比登天”的手术,从一开始就充满未知与凶险。由于此前一个半月内腹部两次手术和感染,余先生腹腔内的组织已形成极其复杂的瘢痕粘连,正常解剖结构完全消失,整个腹腔像一团被水泡胀的乱麻。“打开腹腔的那一刻,我们心里都捏了把汗。”薛教授回忆,肠道与胃、胰腺、肝脏、腹壁粘成一个整体,每一刀下去都可能触碰到隐藏的血管“暗雷”。
更棘手的是消化道重建环节。经历多次创伤和炎症后,食道和小肠末端已变得极其脆弱,失去了正常的弹性和韧性。“缝合时不仅要选最细的针线,每一针的力度都得精准控制,稍重就会撕裂组织,稍轻又可能愈合不良。”薛教授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的临床经验。
无影灯下,手术团队连续奋战了整整一夜。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天已蒙蒙亮。走出手术室时,医生们的腰已经直不起来,摘下口罩,脸上满是压痕,但看到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所有人都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跨器官“血管迷宫” 极速锁定“隐秘的角落”
术后20天,余先生恢复顺利,腹部引流管全部拔除,已经能正常进食和下地活动,出院通知也已备好。就在所有人以为风波已定,最凶险的“第六关”骤然降临。
那天清晨,余先生突发寒战高烧,腹痛难忍。检查显示,他的血色素从稳定的11克骤降至4.6克,但消化道内未见出血迹象,腹腔影像也未发现游离液体——这意味着出血点“隐身”了。医院紧急启动全院会诊,排除了溶血等可能性后,CT 团队再次仔细复盘影像,发现脾大并非单纯输血导致,结合脾门处的团块影,大胆提出“脾被膜下出血”的猜想。
介入科团队立刻到位,血管造影机缓缓启动。当造影图像一点点清晰起来,手术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脾动脉近脾门部位竟有一处细微的渗血点!脾动脉末梢分出的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直至胃黏膜的血管全程存在畸形,像一团隐藏在身体里的“动脉瘤迷宫”。薛教授恍然大悟,这种“跨器官血管畸形”在全球文献中尚未见报道记录。
当血压发生变化时,这些畸形的血管就有可能出血,造成生命危险。介入团队何东风教授当机立断,将微小的栓塞颗粒精准送入出血的脾动脉分支。“既要堵住漏血点,又不能影响脾脏正常供血,就像给破裂的水管接口贴补丁。”医生全程紧盯着造影屏幕,直到确认出血完全停止,监护仪上的血压、心率逐渐平稳,才敢轻轻舒口气。
但危机并未彻底解除,脾动脉栓塞后,脾坏死的风险极高。医院又立刻组织全院大会诊,决定先严密观察,在B超引导下放置脾区引流管。接下来的十几天里,ICU医护人员每天密切监测引流液变化:前3天引出陈旧性血液,脾区阴影逐渐缩小;第8天,引流管突然出现新鲜血液,阴影又有所增大;第12天深夜,引流血量骤增,血色素持续下降。
“必须控制脾动脉瘤出血!手术切除坏死脾脏!”在邰院长的主持下,团队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这是第四次开腹手术,不可想象的难度!手术中,邰院长用最精细的器械一点点剥离组织,止血钳的开合都轻得像羽毛落地。“就像在一堆乱麻里找一根细线,稍一用力就可能引发新的大出血。”团队中年轻的医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手术衣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终于精准找到脾动脉末梢的畸形血管——动脉瘤并彻底结扎,成功切除坏死脾脏。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这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终于被彻底摘除。术后第6日进水时又发现上消化道漏,经影像确诊为空肠盲端漏。“这已经是我们预料当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最小的并发症了”,为此,邰院长早已预先放置了充分的引流。此时,余先生已虚弱至极,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经过ICU、胃肠外科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余先生逐步恢复。
如今,余先生已基本痊愈,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回忆这场跨越数月的生死救援,邰院长感慨道:“这样的病例能成功救治,靠的是团队协作和过硬的技术。调动全院最顶尖的技术力量,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宗旨。”
“从医近四十年,这是最惊心动魄的病例。”薛教授握着患者家属的手,眼中满是动容,他说:“患者能闯过六关,离不开家属的信任。”医学总有未知,但信任能为生命搭起最坚实的桥梁。这场与“隐形血管炸弹”的较量,不仅见证了医者的仁心与医术,更诠释了医患同心、共克难关的强大力量。
![]()
救治团队与患者合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