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草木凋零、万物收敛,易让人触景生情,产生萧瑟、低落、忧愁等情绪,即“悲秋”。通过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调节情绪,能帮助人们顺应秋季特点,摆脱“悲秋”困扰,保持身心和谐。
一、“悲秋”情绪的中医成因与影响
1.天人相应,情志随季变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呈现“收敛”之态,人体情志也易随之趋向内敛、低沉,尤其是敏感人群,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悲忧情绪。
2.肺气偏旺,情志失平衡
秋季肺经当令,肺气相对旺盛,而“悲”为肺之志,过度悲伤会耗伤肺气,反之肺气过旺也易诱发悲伤情绪,导致情志调节失衡。
3.光照减少,神经递质变化
入秋后日照时间缩短,人体血清素(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褪黑素水平相对升高,易导致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也是“悲秋”产生的现代医学解释之一。
![]()
二、中医“情志养生”缓解“悲秋”的原则
1.宣肺疏肝,调畅气机
肺主宣发,肝主疏泄,二者都与气机调畅密切相关。“悲秋”多因肺气收敛太过、肝气疏泄不畅,养生需注重宣肺解郁、疏肝理气,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平衡。
2.以喜胜悲,情志相制
中医“情志相胜”理论认为“喜胜悲”,通过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克制悲伤情绪。秋季养生应主动创造愉悦的氛围,用喜悦之情调和悲忧之态。
3.顺应自然,收敛心神
秋季主“收”,情志养生也应顺应这一特点,避免过度耗散心神,通过规律作息、适度活动等方式收敛心神,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定。
三、缓解“悲秋”的中医情志养生妙招
1.“笑口常开”以喜胜悲
主动寻找愉悦的事物,如看喜剧电影、听欢快音乐、与朋友聚会聊天、分享趣事等,通过开怀大笑调动积极情绪,克制悲伤。中医认为“喜则气和志达”,大笑能促进气机通畅,改善低落状态。
![]()
2.户外“吐纳”宣肺解郁
选择清晨或傍晚空气清新时,到公园、树林等自然环境中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时双臂缓缓上举,使肺部充分扩张,呼气时双臂自然下垂,缓慢吐出浊气,重复10-15分钟。此方法能宣发肺气、排出郁气,缓解情绪压抑。
3.穴位按摩疏肝理气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调节肝气,如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和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太冲穴,每次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膻中穴5分钟,能疏肝解郁、理气宽胸,改善情志抑郁。
4.“琴棋书画”怡情养性
秋季可培养琴棋书画、养花种草、读书品茶等兴趣爱好,在专注于喜爱的事物时,能转移对萧瑟秋景的注意力,让心神得到收敛和滋养。中医认为“静以养神”,这些活动能使人内心平静、情志调和,减少悲忧情绪的产生。
![]()
四、缓解“悲秋”的注意事项
1.避免独处沉湎负面情绪
悲秋情绪易在独处时加重,应减少独自闭门不出的时间,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互动,主动融入社交环境,避免负面情绪堆积。
2.勿用“过度进补”缓解低落
部分人因情绪低落想吃高脂高糖食物“安慰自己”,但过度进补会加重肠胃负担,反而影响身体状态,加剧情绪低迷,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持续低落需及时干预
若“悲秋”情绪持续超过2周,且伴随失眠、食欲减退、兴趣丧失等症状,可能并非单纯的季节情绪波动,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发展为抑郁状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