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大利亚市场出现少量思格8/10/12kW单相逆变器交流端子局部过热的案例,引发了业内的关注,并进入监管机构与企业联合调查流程。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问题仅限于8/10/12kW单相逆变器,异常均出现在逆变器交流端子的接线部位,因未严格按照安装规范操作,导致部分端子过热损坏。此事件不涉及其他型号逆变器和对应的电池系统。
目前,思格已主动启动替换与升级计划,包括免费更换相关设备、更新交流端子结构并延长质保,为用户提供全面保障。思格对此事件处理节奏迅速而透明,使潜在风险得以在可控范围内被消除。
但要真正理解这一事件的根因,还需要回到澳洲市场的现实环境中去看。
市场高速扩张:安装压力与经验差异带来的隐患
今年以来,澳洲家庭储能市场在政策刺激下迎来装机高峰,大量项目在短时间内集中落地,安装商普遍处于高强度的赶工节奏中。单相8/10/12kW逆变器的交流接线方式和其他逆变器不同,对安装要求较高。极少部分没有经验的安装人员,没有能够严格安装规范操作(线径选择错误/未使用压线端子/未使用合适工具等),导致接线不良引发的潜在风险增加。
澳大利亚的 VPP 调度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局部问题:在调度期间会让储能系统长时间保持高功率输出,电流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交流端子短时间内承受的电气应力会大幅上升,如果有接线不良的情况,就更容易在这种高负载循环中被放大,诱发局部过热。
上述因素叠加,构成了此次事件的产生背景。
调查结论:问题源于安装而非产品功能性缺陷
根据思格工程团队与澳洲相关监管机构的联合调查,受影响的仅为8/10/12kW单相逆变器,失效案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共性,在工程人员到现场巡检的多个样本中,都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线缆规格未按标准要求使用。安装指南中要求交流线缆的线径需要匹配逆变器功率等级,部分安装现场直接使用了与额定电流等级不完全匹配的规格,如说明书要求12kW使用16方线缆,实际安装过程中使用6方或10方线缆,造成接触面积不足,长期大功率输出下引发交流端子过热损坏。
二是压接工艺未按标准执行。安装指南要求交流端子使用冷压端子(ferrules)并通过专业压接工具完成固定。但在部分案例中发现:安装过程中未使用冷压端子,未使用专业压接工具,导致压接深度不足、压接不完整、甚至完全未压接,造成导体松动或接触电阻偏高。
三是电缆弯曲半径过小,带来额外机械应力。澳洲市场长期习惯采用硬线(solid core wire),在狭窄空间施工时,接线被迫大角度弯折,导致机械应力集中在插头顶部,使接触点更容易在长期运行中产生累积性松动与应力疲劳。
值得注意的是,思格向调查机构提交了详细的现场记录与样本分析佐证,当设备按照说明正确安装时,系统正常运行不会出现相关问题;观察到的过热现象均发生在“不完全遵循安装规范”的案例中。
此外,事件中受影响的仅限逆变器交流端子部分,逆变器本体功能、电池本体功能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储能系统安全边界也未被突破。
主动召回与工程改进:比“甩锅”更重要的是提升系统的容错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召回并非外界误解的“被动反应”,而是思格在与澳洲相关监管部门保持持续沟通后,主动提出的自愿召回措施。监管机构并未发布任何强制指令,思格主动向市场发出风险提示并启动替换计划,这一决定的出发点并非责任转移,而是基于“用户安全优先”的原则,希望尽早把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
尽管调查已明确指出,导致少量交流端子损坏的根源是安装未严格按照安装规范进行,思格并未采取“简单归咎安装商”的态度,而是进一步从产品侧进行自我检视,提升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容错能力”和“安装友好度”。思格重新设计了交流端子,将原有结构更新为安装商更熟悉的 OT 端子接口,为安装提供更大的安全冗余。
同时,受影响用户将获得额外延长的质保服务。这些主动的举措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让系统在真实场景中的稳定运行边界更宽、风险空间更小、用户体验更安心。
比“零事故”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的方式
在储能行业加速迈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这种对用户负责、对问题负责、对市场负责的态度,比单纯追求“零问题”更值得肯定。
这一事件的影响最终会消退,但它带来的启示不会: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技术、施工、场景与监管永远缺一不可,而企业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将决定行业前进的方向。
思格此次的应对方式,在行业中并不常见,甚至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种“反商业”的选择。虽然调查已明确指出问题源于安装端,企业完全可以把责任严格限定在施工环节,但思格选择投入远超行业惯例的资源,主动承担不属于其义务范围的整改成本。
这并非简单的“多做一步”,而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深度选择:通过提供更长效的用户关怀与保障机制,思格主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把潜在风险尽可能消除在早期,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持续体验放在企业短期成本之上。
对于一家全球加速扩张的技术型企业而言,这种面对真实挑战时的处理方式,更体现出战略定力——愿意在产业高速成长的波动中保持价值底线,愿意为用户、为产品、为市场承担责任。
储能行业需要的不是“零问题的神话”,而是“有问题也能迅速解决”的体系。规范化施工、更高适配性的设计、更稳健的系统冗余、更成熟的企业反应,将成为整个行业真正受益的部分。
如果行业能在这次事件中找到改善的方向,那么这场澳洲小范围风波,也将成为推动储能产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节点。
(仲新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