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骗子这条“赛道”上,历来不乏“推陈出新”之辈:听说过不少冒充高官亲戚的“政治骗子”,冒充“美女少妇”的“杀猪盘”,冒充“军人警察”的感情骗子。
然而,像郭伟这样仅仅高中学历,对科研一窍不通的人,却冒充“高考状元”“名校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并成功受聘为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首席科学家,累计骗取数千万科研经费。这样的故事,哪怕放在众多电信诈骗剧本中,也是相当炸裂的。
简历上的“郭伟”是这样的:
省高考状元、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日本九州大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知名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及材料学会/美国杰出科学家,德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知名材料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首席独立研究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Nano50 Awards获得者。
而真实的郭伟是这样的:
1994年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为300来分,连专科都没考上,后来去南方打工,开过网吧、做过建材生意。200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科技项目包装”业务,从而逐渐转向“学术身份打造”。
而这一“身份打造”的过程,堪称学术“假面舞会”的教科书:
郭伟首先在2010年前后通过中介购买和伪造了硕士、博士学位证书;进而在LinkedIn、ResearchGate等平台创建虚假学术档案;并雇佣写手大量代发低质量论文,积累“学术成果”;进而自费参加各类国际会议,与学术大佬拍照合影,营造“学术大咖”假象。
2016年左右,郭伟通过第三方机构联系了俄罗斯工程院(RAE)相关人士,支付了5万美元左右的“评审费”后,获得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称号。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工程院虽为正规机构,但其外籍院士评选流程并不透明,一些名额可通过“推荐+缴费”获得,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类似案例。此外,郭伟还伪造了“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通过PS获奖证书、伪造学会官网截图等方式,构建了“国际顶尖人才”的形象。
2023年,江苏科技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急需“高层次海外人才”提升学科实力。郭伟通过猎头公司投递简历,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多篇顶刊论文”的履历引起学校重视。凭借“俄罗斯院士+海归博士”的多种光环,郭伟居然通过了层层审核。
当年9月,郭伟正式入职江苏科技大学,被聘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蓝团队”负责人,享受年薪8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0万元的待遇。入职后,他凭借“外籍院士”头衔,顺利申报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获得专项经费300万元;2024年又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虽未最终入选,但已获得“有效被提名人”资格。
纸终究包不住火。
早在今年9月开始,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大量针对郭伟的质疑和举报:大量证据表明,郭伟的一切“学术经历”,除了名字,其他都是造假的。他所写的论文、所指导博士生的论文、所研究的所谓课题,自己压根完全看不懂。
哪怕是在这样一个荒诞的时代,这样的事情也还是荒诞到抽象的。
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一个高中生,如何能在庄严的学术殿堂如此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答案可能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漏洞。
当今的学术生态,存在严重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往往过于看重简历上光鲜的数字和头衔,而非实际能力。
江苏科技大学在事后通报中承认,在郭伟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这表明学校的审核机制可能存在严重缺陷。更令人困惑的是,郭伟如何能够通过一轮轮面试考核。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讨论极为深入,一个缺乏真才实学的人,按理说很难在专家面前蒙混过关。
事件曝光后,江苏科技大学最初试图回避问题。学校工作人员最初对媒体的回应是“不清楚”和“不了解”。然而随着舆论发酵,校方于11月18日发布了正式情况通报,确认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与他的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通报还提到,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对于受影响的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人员表示,郭伟所带的学生“目前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业”。
郭伟的荒诞故事,再次揭开了“水学历、水学位、水论文、水头衔”的学术乱象,以及“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畸形评价体系。当“包装”胜过“实干”,当“头衔”重于“真知”,土壤的板结与腐化,便成了投机者最好的温床。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似乎成为一些造假者的“标配”。有观察指出:“很多骗子,都戴着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的头衔”。这暗示可能存在一条专门为“学术包装”服务的灰色产业链。
学术不端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学术造假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地位,而造假被发现的代价却相对不高。这种利益与风险的失衡助长了侥幸心理。
要有效治理学术不端,首先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必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桎梏,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高校应重视学术成果的实际价值和社会贡献,而非仅关注发表数量和期刊等级。重要的不是论文是否发表,而是研究是否真正推动了学科进步。
同时,加强学术不端惩戒力度至关重要。应提高违法成本,对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形成强大威慑;建立健全学术诚信档案,对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终身“零容忍”。
郭伟事件也揭示了学术监督的“平民化”趋势。PubPeer等平台的出现,使学术监督突破了传统小范围同行评议的界限,进入了全球化、公开化的“全民监督”时代。
真正的科学家应当秉持科研初心,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而那些造假者,无论头衔多么耀眼,都难逃“纸厚难遮心上洞,冠沉常压骨中虚”的结局。
只有当学术评价从“以头衔为本”回归“以学术为本”,当审核机制从“流于形式”转变为“实质审查”,当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敬畏学术诚信,类似的荒诞剧才可能绝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