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资者网》吕子禾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市场中最引人瞩目的“黑马”非QDII基金莫属。截至三季度末,这一跨境投资品类总规模突破740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但热闹的表象下,市场内部却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美股主题QDII凭借稀缺性持续“吸金”,多只产品因额度告急宣布限购,而曾被寄予厚望的港股QDII,虽有部分产品斩获超80%的年内收益,却因A股基金、港股通基金的替代效应,陷入“业绩亮眼但资金冷淡”的尴尬境地。
资金狂欢与业绩冷热不均
2025年QDII基金的规模扩张,堪称一场“量价齐升”的狂欢。
国金证券数据显示,上半年末QDII基金总规模已达6782.72亿元,而上海证券第三季度进一步披露,截至9月30日,市场存续265只QDII基金,总规模7434.83亿元,数量及规模较上季度末分别上升1.15%和27.32%。
政策层面的支撑为这场增长提供了土壤。2025年5月,32家公募基金公司合计获得12.3亿美元新增QDII额度,其中易方达、华夏等头部公司各获5000万美元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场总获批额度已突破1700亿美元,为资金出海扫清了额度障碍。
产品供给端也在同步跟进。年内新发QDII基金中,被动型产品占据主导,覆盖医疗健康、全球科技、消费升级等细分赛道,例如1月成立的“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以近10亿份的发行份额成为上半年“爆款”,其跟踪的“新兴亚洲精选50指数”覆盖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填补了此前区域配置的空白。
但与规模增长形成对比的是,业绩与资金流向的“冷热不均”。
美股主题QDII成为绝对的“吸金主力”,易方达纳斯达克100QDII的规模从年初的14亿元激增至9月末的37亿元,招商纳斯达克100ETF联接基金更是因申购集中,于11月宣布单日限购100元。
反观港股QDII,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年内收益率达77.67%,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三季度净值涨幅也达25.62%,部分细分赛道表现突出,但整体资金仍面临着流入乏力的窘境。国金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QDII净赎回401.54亿份,即便三季度有所回暖,年内整体资金净流入仍不及美股产品。
从行业配置来看,QDII基金的持仓高度聚焦于高景气赛道。
上海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信息技术行业占比达28.27%,非日常生活消费品占比23.82%,两者合计贡献了超50%的配置权重,而AI产业链、全球科技龙头则是这两大行业的核心持仓,例如英伟达、微软、腾讯等个股,在多只头部QDII基金中的持仓占比均超10%,成为推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稀缺性、市场周期与投资者需求的三重博弈
QDII基金内部的分化并非偶然,而是产品稀缺性、全球市场周期与投资者需求共振的结果。其中,“不可替代性”是决定资金流向的核心逻辑。
对于美股市场而言,QDII基金几乎是普通投资者布局全球科技巨头的唯一通道。无论是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的苹果、谷歌,还是AI赛道的英伟达、超威半导体,均无法通过港股通或A股基金直接配置,这种稀缺性让美股QDII成为“香饽饽”。
反观港股QDII,却面临着“替代效应”的严峻挑战。
随着港股通标的不断扩容,A股基金通过港股通布局港股的比例持续提升。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三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港股持仓占比约20%,涵盖腾讯、阿里等核心标的,与港股QDII的投资范围高度重合。
全球市场周期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分化。
2025年美股市场正处于科技创新的强周期中,AI技术商业化落地加速,英伟达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90%,微软云业务收入增速也达26%,业绩支撑下纳斯达克指数年内涨幅达16%,推动美股QDII业绩水涨船高。而港股市场则受内外需波动影响,恒生指数虽年内上涨近30%,但互联网、地产板块的回调让不少港股QDII基金经理选择“减港增美”。
投资者需求的变化与产品特性的适配,也成为分化的推手。
2025年以来,个人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显著提升,而QDII基金的费率下调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门槛。Wind数据显示,年内已有多只QDII基金下调管理费,平均费率从0.95%降至0.81%,部分被动型产品费率甚至低至0.15%。
这种“低费率+高稀缺性”的组合,让美股QDII更契合普通投资者的配置需求,而港股QDII则因与A股基金的“同质化竞争”,难以吸引增量资金。
市场新图景
尽管QDII基金整体表现亮眼,但繁荣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美股QDII的“高溢价”风险。
由于资金涌入过于集中,部分美股QDIIETF出现显著溢价,截至11月上旬,易方达纳斯达克100QDII的二级市场溢价率达7.47%,多家机构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警惕“高溢价买入后溢价回落”的损失。
汇率波动则是另一重“隐形风险”。2025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在7.0-7.3区间波动,9月均值为7.1247,若未来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抵消美股资产的涨幅。
以某只年内收益率20%的美股QDII为例,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将降至14%左右。此外,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政策转向等不确定性,也可能引发美股市场波动,进而影响QDII业绩。
另外,流动性风险同样需要警惕。部分QDII基金因额度不足暂停申购,截至11月,已有招商、浦银安盛等多家基金公司对旗下美股QDII实施限购,单日申购上限从100元至1万元不等。
同时,节假日休市带来的“资金锁定”问题也需关注,例如美股感恩节休市期间,投资者无法赎回QDII基金,可能影响短期资金流动性。
未来,QDII基金市场的发展将呈现“多元化、差异化、指数化”的趋势。
产品布局上,除了美股、港股,新兴市场(如越南、印度)、商品(黄金、原油)、REITs等细分赛道有望成为新增长点。港股QDII则需加速差异化转型,聚焦非港股通标的、细分产业龙头(如港股创新药、半导体),通过“独门仓位”构建竞争力。
同时,指数化投资或将成为主流方向。
上海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指数型QDII基金规模达5508.62亿元,占QDII总规模的74.1%,远超非指数型产品的1926.22亿元。这种趋势与全球指数化投资浪潮一致,纳斯达克100、标普500等宽基指数产品,因业绩稳定、费率低,将成为投资者长期配置的核心工具。
2025年的QDII基金市场,既展现了跨境投资的活力,也暴露了发展中的挑战。对于市场而言,如何在规模增长中平衡风险,在分化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将是未来的核心命题;而对于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热度,认清不同QDII产品的特性与风险,或许比追逐短期收益更为重要,毕竟,跨境投资的本质,是通过全球配置分散风险,而非押注单一赛道的“豪赌”。(思维财经出品)■
QDI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