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长孙无忌
柬埔寨法院这起武装劫囚案,硬是被颜值带偏了节奏。
一名越南籍女子伪装探监,掏枪协助重罪囚犯越狱。全程仅一分钟,逃跑车辆陷泥坑,9小时内全员落网。
本该聚焦犯罪与安保漏洞,舆论却盯着嫌疑人的脸不放。“东南亚第一深情大嫂”“江湖最后的大嫂”,标签飞得比案情还快。有人把暴力劫囚类比《天若有情》,脑补“为爱变卖名表购枪”的戏码。
可柬埔寨官方早就辟谣:这是有组织跨境犯罪,哪来什么浪漫叙事。
心理学里的“光环效应”,在这事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旦被“高颜值”的滤镜蒙蔽,就容易忽略核心事实:涉案囚犯涉嫌毒品交易、网络诈骗,全是危害社会的重罪。
颜值从来不是违法行为的遮羞布,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三国时潘安貌美,却因依附权贵、构陷忠良被灭三族。
古人早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难道现在反而不懂这个理?江苏那对整容换脸潜逃的诈骗犯,颜值改了,罪行也没消失。
可总有人把犯罪行为浪漫化,把“情义”凌驾于法律之上。忘了“侠以武犯禁”的古训,私力救济再煽情,也是对法治的践踏。
法律界人士说得直白:再动人的故事,也不能洗白劫囚、非法持枪的罪。
![]()
更离谱的是抓捕现场的闹剧:柬埔寨记者公然触摸嫌疑人脸部。还发表不当言论,最终被吊销记者证、列入行业黑名单。
这哪里是新闻报道,分明是性别偏见催生的骚扰。对女性嫌疑人的外貌过度聚焦,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BBC等国际媒体早有准则:嫌疑人肖像应打码,除非本人同意。可有些媒体为了流量,偏要放大外貌话题,扭曲事件焦点。这种操作,不仅消费了事件,更践踏了媒体职业伦理。
舆论跑偏的背后,是这起案件暴露的真问题——司法安保形同虚设。外来人员能随意进入押解核心区域,枪支藏在腹部都没被查出。囚犯下车时没严格戴铐,警员遇袭时趴地躲避,反应滞后。
柬埔寨火速关闭法院周边道路、增派警力,启动全国监狱审查。
可亡羊补牢,终究不如未雨绸缪,这样的漏洞早该堵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跨国犯罪网络的阴影。6名囚犯都是越南籍,武器疑似从越柬边境走私而来。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东南亚跨国犯罪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南亚成为电信诈骗、毒品走私的重灾区。湄公河流域的犯罪链条盘根错节,甚至有公职人员勾结包庇。边境管控薄弱,司法协作滞后,给了犯罪集团可乘之机。
东盟虽有安全治理机制,但“叠加安全化”让合作流于表面。这次劫囚案再次证明,打击跨国犯罪,亟需实打实的区域协作。澜湄六国曾承诺加强执法合作,现在正是兑现承诺的时刻。
回到事件本身,最该反思的是法律与舆论的边界。
犯罪行为的本质,是对司法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舆论该聚焦的是安保漏洞如何修补,跨国犯罪如何打击。而不是围着嫌疑人的外貌打转,编造无稽的悲情故事。
诺奖得主斯穆特晚年滥用光环站台捞金,尚且遭人诟病。一个涉嫌重罪的嫌疑人,凭什么靠颜值获得舆论同情?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颜值也不例外。
对公众而言,要学会拨开颜值滤镜,看清犯罪的本质。对媒体而言,要恪守职业伦理,别为了流量丢了底线。对东南亚各国而言,要放下猜忌,强化合作,筑牢安全防线。
现在7名涉案人员已被追加指控,法律程序正在推进。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才是正义该有的样子。
毕竟,再清秀的脸庞,也掩盖不了犯罪的丑陋。再浪漫的脑补,也改变不了违法必受罚的铁律。这起劫囚案的舆论迷思,该醒醒了。
真正值得关注的,从来不是嫌疑人的颜值,而是如何守住法治底线、筑牢安全防线。
唯有如此,才能不让类似的闹剧重演,不让犯罪集团有机可乘。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