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林见微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三季度数据。在2025年前三季度的商业银行成绩单上,民营银行以3.83%的净息差成为亮眼的盈利明星,0.89%的资产利润率远超同业。前三季度,民营银行实现净利润151亿元。
高收益背后却隐藏着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风险。数据显示,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一季度的1.76%上升至三季度的1.83%,增幅明显大于其他类型银行。这种相对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反映了民营银行在当前金融生态中的独特定位。
![]()
01 净息差遥遥领先,不良率持续攀升
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民营银行的净息差达到3.83%,虽然较一季度的3.95%略有回落,但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银行。
从其他类银行净息差数据来看,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1.31%、股份行1.56%、城商行1.37%、农商行1.58%和外资行1.35%。
民营银行的高息差优势转化为出色的盈利能力。前三季度,民营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1亿元,资产利润率达到0.89%,虽然较一季度1.08%的高点有所下滑,但仍居各类银行之首。
民营银行通过精准服务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客群,获得了定价主动权。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这些客户对贷款利率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更注重融资的便捷性。
不过,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民营银行在三季度的不良贷款率升至1.83%,较一季度上升0.07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保持在1.22%的稳定水平,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从1.79%上升至1.84%,与民营银行处于相似区间。
民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也从一季度的241亿元增至三季度的253亿元。这反映出在经济波动背景下,民营银行主要服务的小微企业客群信用风险正在暴露。
从贷款分类看,民营银行的损失类贷款从一季度的56亿元增至三季度的72亿元,增幅达28.6%,表明部分贷款已形成实际损失,资产质量面临考验。
02 资本制约业务扩张,机构布局差异化发展路径
民营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并不占优。三季度数据显示,其资本充足率为12.14%,虽较一季度的11.98%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其他类银行。
资本充足率偏低直接制约了民营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在同等资本情况下,民营银行只能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来维持盈利能力,这对其经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季度,民营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19.37%,较一季度的215.95%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从一季度的56.92%提升至三季度的64.31%,表明其流动性管理能力在逐步增强。
面对市场竞争,民营银行已摸索出三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科技驱动型代表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依托股东科技基因,构建纯线上服务模式,享受低运营成本红利。
生态协同型银行如苏宁银行、三湘银行,深度融入股东产业生态,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实现产融结合。
区域专注型银行如梅州客商银行、辽宁振兴银行,深耕特定区域市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与当地经济共生共荣。
这些差异化定位使民营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找到了生存空间。
不过,展望未来,民营银行仍面临多重挑战。
其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将不断收窄息差空间。民营银行依靠高息差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须向服务收费型转型。
其二,监管合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金融监管趋严,民营银行在业务结构(如助贷业务)、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客户保护等方面将面临更严格约束。
其三,科技投入压力持续加大。AI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对小型民营银行形成巨大压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民营银行亟需转型: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高息差依赖向多元盈利转变;从粗放风控向精准风险管理转变。
未来,民营银行需在盈利性与普惠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成为多层次金融体系中有特色的一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