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石油装备突围战

0
分享至






  ■编者按: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枢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基石,是观察山东经济韧性、潜力与质量的重要窗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本报今起推出“县域经济样本调查”系列报道,组织记者深入园区、企业、乡村一线开展蹲点调研,旨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县域案例,解剖麻雀、探寻规律,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蓬勃实践,深度解码特色产业的成长逻辑,客观剖析转型升级的痛点难点,力求为壮大县域经济察实情、谋实策、出实招,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陈晓婉 杨珂 李广寅

能源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我国“贫油少气”的先天不足以及对原油进口的依存,让“卡脖子”的风险如影随形。在此背景下,石油装备产业必须成为破局的“先行军”,握紧那把通往能源自主的关键钥匙。

这场全球竞逐中,山东是绕不开的坐标。

1961年,华八井喷出华北平原第一股工业油流。这一喷,喷出了胜利油田。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胜利油田考察时指出,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如今,东营市东营区形成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基地,聚集超500家石油装备企业,构建起覆盖钻完井、采油、油气增产和海洋装备四大优势产业链、1500多个品种的产业生态,成为观察中国石油装备产业从“跟着学”到“自己造”、再到“闯全球”的微观样本。

这段成长史,是山东石油装备产业突破技术垄断、开拓国际市场、应对未来挑战的集体探索,更是中国制造“逆袭”的缩影。

破茧

能源刚需“逼”出产业集群

●欧美凭借先发优势,牢牢掌控着石油装备的行业“话语权”。石油装备能不能跟得上,直接影响祖国的能源饭碗能不能端得稳。国内的石油装备产业,最早就是在这样的压力和使命感下“逼”出来的

1859年8月27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埃德温·德雷克的钻头钻到约21米深,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用机器钻成、机器抽采的油井。这一钻,奠定了全球石油装备产业的初始格局。此后百年,欧美凭借先发优势,牢牢掌控着石油装备的行业“话语权”。

“那时候想看看人家的核心部件,比登天还难。”时至今日,山东科瑞油气装备有限公司钻井装备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高猛,还是会想起自己20年前刚入行时参加国际展会的情景:国外大厂的展位前大排长龙,中国厂商的展位前门可罗雀。有次两个外国客户路过,低声议论“Made in China,unreliable(中国造,不可靠)”,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得他彻夜难眠,“凭什么中国制造就该被看不起?我们一定要做出能跟他们掰手腕的钻机!”

这份“不服气”背后,是中国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

1953年,我国一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0.5亿吨标准煤。到了202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9.6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仍是主力,煤炭占比超五成,石油、天然气占比近五年来始终稳定在26%以上。

“石油装备能不能跟得上,直接影响祖国的能源饭碗能不能端得稳。国内的石油装备产业,最早就是在这样的压力和使命感下‘逼’出来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刘永旺直言。

从全国格局看,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往往与大型油田伴生,新疆、陕西、四川、黑龙江、广东、山东等省区,均形成了与当地油田特色适配的装备集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彦廷调研发现,山东形成了东营、烟台、青岛三个石油装备制造核心区域,在其辐射带动下,淄博、潍坊、济南、德州也都拥有各具特色的石油装备企业。其中,作为胜利油田所在地的东营,是石油装备产业起步较早、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

20世纪70年代,胜利油田为满足扩产对石油装备的需要,成立了胜利油田总机械厂等单位。东营的民营企业“近油”借力,石油装备产业集群雏形初显。2000年后,胜利油田进入稳产期,开始往产业链下游延伸,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也跟着“长大”。

2024年,东营市石油装备及油服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先后有23家石油装备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从冻土层到沙漠,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油田上,都有东营造的装备在作业。

“现在我们要定制设备,东营当地基本就能完成。不仅响应快,还能根据油田实际需求优化设计。”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设备管理部副经理刁宏冬感触深刻。

今年9月举办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上,科瑞油气全球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兆稳腰杆挺得笔直:“现在钻修机领域竞标,国外厂家基本被中国企业挤出名单了。客户一听到‘Made in China’,第一反应就是‘价格合理、技术先进、服务周到’。这枚标签,我们用20年换来了。”

突围:一条产业链的“分工”智慧

●前些年国内某油田的水下采油树坏了,国外企业给的维修期是3年,不仅等待时间久,费用也堪比买台新设备。石油行业沿着产业链找准各自定位,分工协作、突围破局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几乎每一位石油行业从业者,对此都深有感触:“早年买国外设备,不仅要花高价、看脸色,人家还多一句话都不肯说,生怕我们摸清其中门道。”

技术被“卡脖子”,必须突破。

记者走访东营区多家链主企业发现,他们没走“扎堆抢赛道”的路子,而是沿着产业链找准各自定位,分工协作、突围破局。

科瑞油气把重心放在“整机集成”上。其主攻产品之一是石油开发的“核心武器”——钻机。钻机单价动辄上亿元,系统集成度极高。

科瑞油气在全球设立12个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实验室,仅研究钻机的工程师团队就超过100人。“如今,我们的钻机上,60%以上的核心部件是自己生产的,其他零部件可以做到100%国产化。”高猛很是自豪。

威飞海洋则锁定“水下装备”。水下采油树是海洋油气开发的“咽喉部件”,连接地下油气和输送管道。2022年前,全球只有3家美国企业能造。

“前些年国内某油田的水下采油树坏了,国外企业给的维修期是3年,不仅等待时间久,费用堪比买台新设备。”威飞海洋董事长隋中斐至今记得那份被动。

为打破垄断,威飞海洋“硬着头皮”接下国内首台套浅水水下采油树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18个月里,威飞海洋联合中海油组建攻关团队,对水下采油树1300多个零部件从设计、加工、组装、测试自主摸索。2023年,我国首台套国产化水下生产装备投产,国产化率超90%。威飞海洋也成为全球第四家、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研发制造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企业。

祺龙海洋深耕零件领域,专注打磨海洋钻井的“保护神”——隔水导管。2019年,祺龙海洋的深海隔水导管完成1500米海试,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全面掌握深海隔水导管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的独家厂商。

在德仕集团全球油服中心,电子屏幕实时呈现千里之外油田的生产实况。德仕集团把脚步延伸到更下游,在油气服务领域闯新路,把卖设备变成“当油田医生”。

这些企业各有侧重,却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石油装备产业链:上游覆盖勘探、钻井等6大环节,中游包含采油、修井等3大链条,下游拓展出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等业务。截至目前,东营区涌现出省级首台(套)产品71个,石油装备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含金量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已踏入国际领先行列。

抢滩:打破国际市场的隐性壁垒

●曾经,客户遇到中国企业总问“能不能便宜点”;现在,他们更关心在中国方案的助力下“怎么能多采油”。“山东造”已跳出拼低价的泥潭,在全球市场挣到了“技术钱”“服务钱”

技术突破后,闯荡国际市场成为更大考验。

在民营企业里,科瑞油气开拓中东市场的经历极具代表性。

中东是全球石油储量最大、输出最多的地区,也是石油装备的“高端考场”,“老牌产油国见过好东西,挑得很”。

更棘手的是自然条件,地面温度能烤熟鸡蛋,软砂地层还容易卡钻。欧美企业长期垄断这片市场,习惯了“强势卖家”姿态:设备只按固定型号出售,不接受定制;维修要等国外工程师“千里救场”,周期长、费用高。

这种“傲慢”,给了注重服务的中国企业撕开市场口子的机会。

2021年春节期间,科瑞油气海外市场人员接到中东某石油公司的需求:定制一套沙漠钻机,要求能适应高温、移动快速,还得简化操作流程。欧美企业要么报价高昂,要么拒绝定制。科瑞油气接下了这单“没人敢碰的硬骨头”。

仅10个月,这套智能一体化沙漠快移钻机顺利交付。科瑞油气趁热在当地建起了服务中心,24小时待命处理设备故障、补充配件。

这一单,不仅让科瑞油气撬开了海湾高端市场的大门,更让它摸清了国际市场的“破局密码”:“设备+服务”一起卖。

从设备升级改造、技术咨询,到保运维修、配件仓储,甚至派驻团队做客户的“设备管家”——如今,科瑞油气的产品已卖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

出海路上,科瑞油气还带上了产业链上的“朋友”。“比如我们的沙漠智能一体化修井机,约有40%的零配件在东营本地采购。”王兆稳说,科瑞油气身边已集聚起312家产业链相关企业,更多“东营造”跟着打开了国际市场。

更具突破性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科瑞油气与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的土库曼斯坦技术服务增产分油项目,由中国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帮油田优化开采方案、提升产量,再从增产的原油中按比例分成。眼下,印尼、利比亚、泰国等8个国家的25个海外增产分油项目也在推进中——中国的能源饭碗里,正装进来自世界各地的油!

科瑞油气的突围不是个例。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在全球成立14个子公司,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国内外市场;德仕集团的“油田医生”业务遍布全球30个国家,累计为全球30000余口油井量身定制增产方案;威飞海洋拥有覆盖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在全球20多个国家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拥有多家行业内头部高端客户。

曾经,客户遇到中国企业总问“能不能便宜点”;现在,他们更关心在中国方案的助力下“怎么能多采油”。“山东造”已跳出拼低价的泥潭,在全球市场挣到了“技术钱”“服务钱”。

而这种“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正在改写全球石油装备的竞争规则。目前,东营区石油装备企业实现对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出口,服务覆盖非洲、南美、泛俄、中东等主要产油区。

转型:石油装备“跨界”赋能新能源

●10年前,全球化石能源投资仍比可再生能源高出30%;今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反超化石能源50%。必须转变石油装备只能用于石油开采的固有认知,与新能源行业深度融合

石油装备的突围,从不是“一劳永逸”的终点。东营作为样本,也映照着发展中的待解课题。

首要课题,就是如何与新能源共荣共生。10年前,全球化石能源投资仍比可再生能源高出30%;今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反超化石能源50%。“必须转变石油装备只能用于石油开采的固有认知,与新能源行业深度融合。”刘永旺认为。

以地热开发领域为例,干热岩被称为“地球深部的天然锅炉”,是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西方国家已形成以EGS(增强型地热系统)为代表的干热岩开发模式。“我们正在探索全热取能法开发干热岩,具备低成本、低风险、低耗能、低污染、低损害的优势。相关技术对应的设备,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在刘永旺看来,部分领域的跟跑是必需的,但更要敢于开辟新赛道、建立新规则,形成自己的先发领跑优势。

面对全球清洁能源强势崛起的趋势,东营已有部分石油装备企业在探索天然气装备、地热能设备赛道。但转型路上,技术研发、市场开拓都需重新摸索。

智能化转型同样迫在眉睫。张彦廷分析,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推动油气装备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在中东地区的油田,工人工作服上总挂着一层白霜——汗水刚流出就被高温烤干,凝结成盐壳。“水喝少了缺水,喝多了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年轻人根本不愿意来。”一位一线司钻的话,道出了行业的用工困境。如今,全球油气开发向高温、水下、冻土层等极端环境延伸,对智能装备的需求愈发迫切。“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用于设备更新的费用超过51亿元,装备需求已展现出明显的智能化倾向。

企业早已行动:胜机公司研发的智能修井机,“钢铁巨臂”以毫米级精度起下管柱,工人在驾驶室里轻点触摸屏就能操控,不用再忍受风吹日晒;科瑞油气研发“一键控制”的KRIDS智能钻机,过去一个钻井队干的活儿,现在一名工人在司钻房里就能操作。但从行业整体看,石油装备智能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端技术“代差”仍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在部分高端油气装备制造领域,西方国际巨头依然处于引领地位。

人才缺口需补齐。东营区通过人才发展集团,近3年为企业猎聘12位海外高层次专家;实施油地人才“金桥工程”,推动52位胜利油田高级专家为民营企业解决132项技术难题;联合11所石油类高校组建人才科技联盟,聘请39位教授挂职“科技副总”。

“但总的来看,目前校企联合还存在短板,高校科研和企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样机试制和现场试验的高投入环节存在真空,原始创新和战略引领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张彦廷一直致力于弥合学界与业界之间的“温差”。

东营区的探索,不是一个“功成身退”的成功案例,而是一个“在路上”的成长样本。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用50多年的历程证明:突围之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迭代的新起点。

中国石油装备产业的下一场战役,已拉开序幕。

来源:大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半岛官网 incentive-icons
半岛官网
一屏览山海,网织天下事!
171463文章数 867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