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芜中开采精神的富矿
2025年11月18日
孟秀梅
创作《柴达木青海油田铁牛薛恩仁》这篇纪实作品,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入柴达木精神腹地的勘探之旅。初次接触全国劳动模范薛恩仁的故事,我便被那种在极端环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芒所震撼。薛恩仁与工友们所代表的“铁牛精神”,犹如荒漠中的一泓清泉,默默流淌,滋养着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世界的文化根基。
![]()
〔薛恩仁(前排右一)全家合影〕
从历史碎片中打捞记忆
在青海油田公司分配的单位住房里,我第一次见到薛恩仁老人。他小心翼翼地从抽屉中取出一个褐色木盒,双手微颤,如捧珍宝般打开盒盖,一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静静躺在其中。那一刻,老人情绪激动,往事如潮水般涌来,言语间尽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
薛恩仁的故事始于1995年人民大会堂的荣光时刻。我选择以这一高光画面作为开篇,再回溯他在柴达木的奋斗历程,意在传递一个信念:所有荣耀皆非偶然,而是无数日夜坚守与奉献的必然结晶。
在素材处理上,我尤为注重细节的挖掘。例如薛恩仁跳入泥浆池制服井喷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敢,更折射出老一辈石油工人“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精神。尽管岁月流转,薛恩仁回忆起来却恍如昨日。这些细节并非文学想象,而是从历史深处打捞出的真实记忆,它们比任何虚构都更具力量。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薛恩仁是全国劳动模范,但他并非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一个真实、鲜活的石油工人。在作品中,我特意保留了他与小杜冲突的情节——那个漂亮的擒拿动作,既显露出他的军人本色,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正的英雄,不是毫无缺点,而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面对濒临瘫痪的井队,他在质疑声中迎难而上:一方面立下规矩、做出承诺,激励队员在年底不仅拿到工资,还要兑现奖金;另一方面身先士卒,攻坚克难,对不同性格的队员采取不同的思想工作方法。短短半年,井队面貌焕然一新,人心凝聚、士气大振。一个敢抓敢管的山东硬汉形象,跃然纸上。
同样,在描写家庭关系时,我并未回避薛恩仁作为丈夫与父亲的“缺席”。儿子抱着他的衣服入睡、他手持鸡蛋票在门口徘徊,却过家门而不入、妻子默默扛起家庭重担……这些细节与他坚守井场的奉献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石油工人在家庭与事业间的艰难抉择。正是这种真实的矛盾,让人物的牺牲与奉献更显珍贵。
用时代语境激活历史故事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这个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故事,对今天的读者具有怎样的意义?
对青海油田而言,劳模精神需要代代相传,而文字是最好的见证。由于薛师傅退休已久,现存资料仅有一份青海油田作协主席曹建川先生撰写的三千字访谈录。
为写出真实动人的作品,采访必须深入透彻。2024年年底,我连续两天半驻访薛师傅家中,深度访谈了他的爱人、女儿、儿子和外孙女,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鲜活故事。交谈中得知,青海油田曾为薛恩仁录制事迹纪录片,但一时未能找到。
回到乌鲁木齐后,我查阅大量青海油田历史资料,并向党委宣传部樊文宏老师请教不同时期的改革细节。就在此时,薛师傅女儿来电告知,他们找到了纪录片的原始录像带,并通过老式录像机翻录出来。这些珍贵的影像,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青海油田成立70周年文集的截稿日期定在2025年正月十五前。时值一月底春节,我一边操持家务,一边通过微信、电话对薛恩仁及其家人进行了十余次补充采访。
我将文章分为“油田召唤”“铁牛奋蹄”“危急时刻”“铁肩重担”“改革先锋”“铁汉柔情”“暮岁守望”七个部分展开创作,并于大年三十早晨完成初稿,全文一万余字。
春节期间几经修改,文稿于正月初八报送青海油田作协。同时,我将薛师傅女儿发来的纪录片影像资料一并提交。油田作协樊文宏老师评价道:“这些资料极为珍贵,文稿深入挖掘了全国劳模的事迹,填补了相关资料的空白。”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薛恩仁们所经历的艰苦似乎已遥不可及。但正是这种时空的距离,让他们的精神愈发闪耀。当“躺平”“摸鱼”成为流行语时,“铁牛精神”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姿态——在荒芜中创造价值,于平凡中追求卓越。
其令我动容的是薛恩仁对待荣誉的态度:“工作是大家干的,成绩也是大家的。”这种集体主义情怀,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他并非否定个人价值,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通过集体的成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以精神传承延续故事生命,在作品结尾,我着重描写了薛恩仁精神的传承。女儿回到油田,儿子选择扎根一线,外孙女视他为榜样——这种代际传承让“铁牛精神”超越个人故事的局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在涩北油气田,新一代石油人正续写着父辈的传奇。这种传承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与发展。正如薛青萍所说:“父亲常说,要不不干,要干就干好。”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永恒的价值观。
稿件完成后,恰逢《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一集出版,第二集约稿之际。我将文章发送给主编叶建华老师,获得较好评价。
10月12日,我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古今石油和化工人》传记作者培训。几位老师的授课让我视野大开,收获颇丰。会议规定每篇传记字数控制在3000–5000字,并明确了内容取向与排版要求。
全书共收录百篇作品,若作者不自行删改,不仅会增加编审工作量,也可能影响第二集的正常出版。尽管每篇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心血,删减实属不舍,但我想自己更应从大局出发,严格执行编委会要求。
![]()
(作者在青海茫崖花土沟千佛崖)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向主编叶建华老师请教,他给出中肯建议:“修改标题、把整体框架从七个部分精简到三、四个部分,减少对话,建议把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大幅删减,重点突出薛恩仁铁人硬汉形象。”叶老师的建议让我明确了修改方向,主编的真诚相助也让我内心感动。随后我集中精力,花费了几天时间,将原稿七个部分删减为“铁牛扬名”、“铁肩重担” “铁汉柔情”三个部分,字数从一万多字压缩到五千字,认真通读后报送编委会。
写作过程中,我始终怀揣敬畏之心。这些老一辈石油人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历史,值得我们用心铭记。作为写作者,我的责任不仅是记录,更是诠释——让新时代的读者理解那一代人的选择、奉献与坚守。
薛恩仁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传奇诞生于奉献之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需从这样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井场”,如“铁牛”般深耕不辍。
戈壁依旧,铁牛虽老,但精神永存。这就是我创作此文的初衷——让那些在荒芜中开采出精神富矿的人们,被时代铭记,并被永远传承。
(作者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作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