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
“井下测量数据的精准,就是矿工们的生命安全线。”这是中煤新集阜阳矿业有限公司安全仪器监测工、高级技师戚向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位1989年出生的“老师傅”,如今已扎根生产一线17年,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拥有“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江淮杰出工匠”等多个头衔的“技术大咖”,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奋斗故事。
![]()
戚向男正在介绍监测设备。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2008年,从安徽能源技术学校毕业后,戚向男进入中煤新集阜阳矿业有限公司。
“看着眼前深邃的巷道,闻着潮湿的煤尘气息,那时我突然意识到,要想拥有生产一线所需的‘真功夫’,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戚向男回忆,当时遇到图纸上看不懂的技术参数就追着工程师请教,宿舍的床头永远堆着一摞摞专业书。
长年累月的实践,让戚向男练就了过硬本领。“井下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就像人生,踩实了每一步,前方自然有光。”戚向男说。
过去,采空区的气体检测工作依赖防火员深入现场采集样本,再带回地面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传统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采样过程中的延误和环境变化还极易导致数据失真,给井下安全埋下隐患。
面对这一技术难题,他主动牵头组建攻关团队,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改进,成功发明了采空区气体自动监测装置。这一创新成果实现了对采空区内一氧化碳、甲烷、氧气等关键气体浓度的24小时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传感器直接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犹如为矿井装上了“电子鼻”和“预警眼”,为煤矿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
成为“技术大咖”后,面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提问,戚向男总是倾囊相授。他带出的徒弟里,不少人成了技术骨干,在各类比赛中斩获奖项。
类似的师徒传帮带案例,在中煤新集阜阳矿业有限公司并不鲜见。
在人社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目前该公司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新入职员工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结成师徒对子,快速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
![]()
戚向男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在安徽省大力推进“技工强省”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像戚向男一样的高技能人才正在江淮大地涌现。
“对于安徽的‘技工强省’政策,我感触很深。各种行业技能竞赛、专项技能竞赛切实拓宽了技术工人的眼界,提升了技术工人的水平。”戚向男说,在人社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也在快速提升,整个江淮大地萦绕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