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击整治”到“长效守护”:北京河湖,要的就是“一直美”
隔段时间再来,还能发现新变化——要么多了处亲水平台,要么添了个科普小牌牌,甚至水里的野鸭、白鹭都越来越多了!如今,古三里河留住了老北京记忆,亮马河保持着国际范儿活力,清河之洲生态与文化共生,白河香河段守着郊野本真——这些河早已跳出“冷冰冰的景观”范畴,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既有“颜值”,更有“烟火气”。
古三里河:老槐树成“网红”,这条河把“老北京记忆”泡在了水里
“您看这块石板,上面的坑坑洼洼,都是一百年前的车辙印!”在东城区古三里河,导游正指着脚下的石板路给游客讲解。作为北京城里少有的“水穿街巷”古河道,这里藏着老北京的“活记忆”,而守护记忆的秘诀,是“不折腾,少改动,让历史自己‘说话’”。
沿着步道漫步,最引人注目的是河道尺度:宽处五米,窄处仅三米,始终保持着宜人的亲水距离。“我们严格遵循历史记载的河道尺寸进行恢复。”工作人员指着解说牌介绍,为守住这个原始比例,施工时宁愿顺应自然走向也不贪宽求直;为避让岸边那株半个世纪树龄的老槐树,步道特意绕了个弯。如今盛夏时节,虬枝盘错的树冠下总是聚满休憩的游人,俨然成了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生动注脚。
![]()
作为北京城里少有的“水穿街巷”古河道,这里藏着老北京的“活记忆”,而守护记忆的秘诀,是“不折腾,少改动,让历史自己‘说话’”。
河边的一砖一石都透着“讲究”:脚下石板是“旧料新用”,留着往昔的磨痕;路灯是典雅的传统式样,暖黄灯光与四合院、名人故居的韵味格外“搭调”;沿岸所植的垂柳、海棠,也是老北京常见的树木,春发嫩芽、秋落金叶,静静演绎着胡同四季的更迭。
古城的水,最怕“瞎折腾”。为让河水一直清,古三里河靠“微生物净化+水草过滤+人工巡检”三招:水底养着吃污染物的微生物,水面种着过滤杂质的水草,每天有人沿河边转,及时清走落叶垃圾。现在河水清亮得能看见水底鹅卵石,偶尔有小鱼游过,“跟老人们小时候记忆里的三里河一模一样”。
这条河不光有水,还有“魂”。多块讲述着历史故事的标识牌沿河道点缀,与老照片一同将往事娓娓道来。在《乾隆京城全图》上,能寻见三里河故道的痕迹;河边青云胡同的一些院落,也曾与历史名人有所关联。
近年来,这里依托 “水穿街巷”的独特景观,形成了开放的文化街区。颜料会馆里传统戏曲声声响,河畔的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等院落中,展览、读书会等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让历史与潮流在此交融。闲暇时,家住附近的张阿姨常带着孙女来走走:“家门口就有这么个有故事、有风景的地方,能让孩子摸摸老北京的脉。”
亮马河:“河管家”上岗,这条“国际范儿”的河咋就“管不腻”?
“以前觉得亮马河就是‘网红打卡地’,人一多就容易‘变脏变乱’。”常来散步的市民赵女士坦言,可现在每次来都发现:水面干干净净,岸边座椅整整齐齐,连晚上的灯光都舒服得很。这条在2025年清明假期曾接待88万游客的“国际风情水岸”,能一直保持“高颜值”,答案在于一套“活力运维”机制:有沿岸企业担任的“河段岗长”、社区志愿者以及中外“国际小河长”们共同组成的多元共治网络。
亮马河的“管护日历”排得满满当当,背后是一套专业的“活力运维”机制:清淤船定时作业,清理水面漂浮物;水质监测员定期取样,密切跟踪水况;安保队伍日夜巡逻,守护水岸安全。朝阳区水务局聘请了专业团队进行维护,设施出现故障,专业的运维团队会及时响应并修复。
更有特色的是其庞大的志愿者体系:退休大爷主动捡拾垃圾,沿岸企业的员工担任起文明引导员,大学生志愿者则向市民讲解水生植物的生态奥秘。上周六,甚至有外国游客被氛围感染,主动加入捡拾垃圾的行列。如今,“全民参与、国际共治”的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爱护亮马河”就是自己的事。
除了志愿者,亮马河还形成了 “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的社会共治模式。其中包括政府、沿线企业、街道、居民,以及特色化的“国际小河长”,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水岸治理生态。
如今亮马河成了市民的“周末生活圈”:白天有人在划定区域划桨板、皮划艇,晚上有人在岸边听音乐会、逛市集。“活动结束后1小时内,垃圾一定清理干净,第二天来还是清清爽爽的。”赵女士笑着说,“这条河,是越管越有活力了。”
清河之洲:碧水映文脉,生态与非遗共绘河湖锦绣
![]()
清河岸边随水势蜿蜒的浅滩,水里芦苇、香蒲、荷花织就“水下森林”,水质靠“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自我调节。
清晨薄雾中,清河湖心岛芦苇荡传来“嘎嘎”声——两只黑天鹅正梳理雏鸟绒毛,灰扑扑的小家伙挤在父母羽翼下啄食水草。这里是北京罕见的黑天鹅自然孵化基地,湿地管护员望着一家六口满是温柔:“三年前发现它们筑巢时,我们连靠近都不敢,现在每年都来,去年还孵化了5只雏鸟。”
这份生机源于“自然修复”理念:岸边随水势蜿蜒的浅滩,水里芦苇、香蒲、荷花织就“水下森林”,水质靠“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自我调节。如今清河不仅成了黑天鹅的“育儿房”,更吸引震旦鸦雀、白鹭等50多种鸟类栖息,小鱼、蜻蜓都是生态链“原住民”。河畔的展板上,市民的照片记录着四季流转:春有天鹅哺育雏鸟,夏有黑天鹅宝宝在父母带领下学习游泳,秋有候鸟在景观点缀的水域中驻足。正如一位带着孙女来看天鹅的市民所说:“生态好了,万物有家,人自然幸福。”
若说黑天鹅是“生态名片”,三山五园文化的活态传承便是“文化灵魂”。作为皇家园林水系延伸,清河通过非遗活动让文脉重“流动”。秋分“清河雅集”上,木栈道旁非遗传承人正教孩子扎“三山五园风筝”:竹篾为骨、宣纸为面,画上十七孔桥、大水法,芦苇穗做尾巴。“以前皇家放风筝‘借风传信’,现在放的是文化记忆。”孩子们举着风筝跑向水边,腾空时掠过游弋的黑天鹅,传统与自然完成奇妙对话。
![]()
如今清河不仅成了黑天鹅的“育儿房”,更吸引震旦鸦雀、白鹭等50多种鸟类栖息,小鱼、蜻蜓都是生态链“原住民”。
非遗工坊里,古琴弦取自河畔蚕丝,宫灯彩绘黑天鹅与三山五园景致,泥人捏塑古人泛舟场景,每件作品都带着“水”的印记。“以前逛公园是看景,现在能做风筝、学手艺,还能听清河与三山五园的故事。”市民陈女士的儿子举着风筝兴奋道。
升级秘诀藏在“保护”与“开放”的平衡:“核心保护区”是黑天鹅等动植物的“私密家园”,人类不得踏入;“休闲体验区”的木栈道、观鸟台、非遗工坊,则是人与自然、文化对话的“共享空间”。
于是,清晨有摄影爱好者追拍黑天鹅游弋;午后非遗市集琴声悠扬,三弦弹奏的《清河棹歌》与水声在芦苇荡回荡;傍晚亲子家庭提着亲手扎制的宫灯散步,灯光映水,恍若穿越回三山五园的月夜泛舟。河湖负责人说:“河湖的美不只是水清岸绿,更要让老百姓找到文化的根、生活的乐。”未来,这里还将复原“清河古渡”,演示古代漕运技艺,让历史记忆继续流淌。
白河香河段:一湾碧水润画廊 两岸人家守青绿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滩涂自然铺展、芦苇依水摇曳、野花肆意生长——这是白河香河段最本真的模样,一片被水浸润的郊野原生态秘境。
当地人说,“百里画廊”的“画”,全靠水来“晕染”。河道天然形成的“S”形弯道,让每一步都是新景:转过山嘴,可能撞见一片开阔湿地;再行百米,又是一处深潭,潭边岩石被水流打磨得温润,常有钓鱼人静坐,鱼竿轻扬间,一尾金翅雀鲷跃出水面,银鳞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滩涂自然铺展、芦苇依水摇曳、野花肆意生长——这是白河香河段最本真的模样,一片被水浸润的郊野原生态秘境。
河岸的植被依水而生,层次井然:近水处是芦苇、香蒲等亲水植物,稍远种植着成排的垂柳与旱柳,更高处则由杨树、槐树等乡土乔木构成绿色廊道,如一道绵延的生态画框。
春末夏初,河畔野花恣意绽放,粉白的一年蓬、紫红的千屈菜与点地梅缀在草丛间,花瓣随风轻颤,宛若洒落河边的自然调色盘。入秋之后,岸边的柳叶渐转为金黄,杨树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暖褐,偶有几株火炬树燃起深红,落叶飘至水面,随波流淌,织成一条斑斓的秋日浮毯。湿地深处,菖蒲与芦竹丛生,白鹭偶尔驻足浅滩,长腿轻移,惊起成群麻雀,叽喳着掠过苇尖,为这静谧的河道添上灵动的诗行。
河湖的美是“管”出来的,更是“用”出来的
从“安全”守牢行洪排涝底线,“生态”护好水质与生物多样性,“宜居”提升市民亲水体验,“智慧”赋能精细管护。确保河湖功能长效发挥,让市民长期共享舒心水环境。从“一时美”到“长久靓”,北京河湖用真切变化证明:能让市民“常来常新”“常来常往”的河湖——它既有“颜值”,更有“烟火气”,不仅是“景观”,更是“生活”。
文/慧君
编辑/郑伟彬
校对/赵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