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城
编辑|文定
11月13日,京东集团交出今年第三季度成绩单。从季度数据看,京东第三季度营收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在二季度冲高后有所回落。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4.7%至53亿元,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大幅下滑。
![]()
细拆京东第三季度表现,有这几个看点:即时零售等新业务收入同比激增213.7%,但带来157亿元巨额亏损,京东算是下血本了;电商零售基本盘保持稳健,3C受高基数影响放缓,但日百品类实现突破性增长;服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显示出业务结构优化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过去12个月,京东自由现金流出现下滑,也引发市场关注。
这份“增收不增利”的答卷,折射出京东更深一层困境:在以利润换规模的路上,边界在哪里?派代认为,要解答这一问题,核心需要聚焦三个维度:减亏节奏是否可控、协同效应能否兑现、长期战略的投入回报能否匹配资本市场的耐心。
![]()
零售基本盘依旧稳固
在集团整体利润承压的背景下,京东的营收亮点依旧来自零售板块。
本季度,京东零售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收入2506亿元,同比增长11.4%;经营利润148亿元,同比大增27.6%;利润率5.9%,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在电商行业增长普遍放缓的当下,这份业绩足以让京东稳住阵脚,其压舱石作用毋庸置疑。
![]()
深入财报肌理可以发现,京东整体营收结构正悄然生变:服务收入以30.8%的增速领跑,在总收入中占比已达24.4%,业务增速创下近两年来新高。其中,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3.7%,连续七个季度加速增长。这意味着,京东正从单纯的“卖货”模式,向更具想象空间的“生态经营”模式转型。
服务收入加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商家侧生态的持续改善。今年以来,京东对“春晓计划”持续升级,通过首页流量激励、超亿元广告金补贴、新商家直播激励等举措,直接带来了平台活跃商家同比增长超过200%、第三方商家GMV和订单数均实现双位数增长的成绩;另一方面,京东也在持续优化主站的广告变现效率,并利用AI驱动的广告工具,提升了流量分配效能,从而助推了广告收入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品类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在3C家电品类受“以旧换新”政策高基数影响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日用百货品类以18.8%的增速强势崛起,商超品类更是实现连续七个季度的双位数增长。这表明京东在非带电品类上的深耕已见成效,逐步形成了“多极增长”格局。
这种增长动能的平稳过渡,得益于京东精准的品类运营策略。过去一年,京东持续推进的“厂货百亿补贴”等政策,强化了其在刚需、高频品类的竞争优势;同时,京东还通过C2M等模式,将供应链能力转化为产品创新力。数据显示,三季度,京东定制重磅新品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5倍,京东超市包销定制产品突破1万种,成交额同比增长超80%。
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也值得关注。京东零售毛利率已连续14个季度保持同比提升,经营利润率达到5.9%的较高水平。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管理层强调,通过持续优化库存结构、提升运营效率、推进差异化品类策略,京东在零售端保持了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总的来说,零售业务仍然是京东最核心的现金流来源,也是品牌稳态心智的重要支点。在电商行业集体面临增长压力的当下,京东通过深耕供应链、优化品类结构、提升平台生态价值,成功实现了收入质量的持续改善,这种“稳”,是京东在战略扩张阶段最稀缺、也最宝贵的能力。
![]()
新业务增长代价高昂
如果说零售业务展现了京东“稳”的一面,那么新业务则代表了其“进”的野心。
财报显示,以京东外卖、京喜及海外业务为代表的新业务,本季度收入达到156亿元,同比激增213.7%,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板块;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同样惊人的亏损规模——单季经营亏损高达157亿元,亏损额甚至超过了收入本身。
拆解亏损结构,营销费用的大幅增长尤为突出。第三季度营销费用同比翻倍至211亿元,财报明确提到,“主要源于外卖等新业务的市场推广投入增加”。
不过,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强调,新业务的投入强度相比第二季度已有所收敛,尤其是外卖业务的亏损环比改善,订单结构也同步优化,以正餐为代表的高价值订单占比提升,带动单位经济(UE)表现的明显改善。
![]()
从业务进展看,京东在外卖和即时零售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日订单量从4月的1000万单迅速增长至三季度的2500万单,入驻品质商家超200万家,全职骑手规模突破15万人。在刚刚过去的京东双11期间,合作的TOP300餐饮品牌日均订单量较外卖上线首月增长了13倍。
这一轮投入并非盲目“烧钱”,而是一场“高频入口争夺战”。相比传统电商的低频消费,外卖业务具备天然的用户触点密度,能够让京东在用户端、供给端、履约端与零售主站形成深度协同。
新业务的投入,的确也正在撬动京东的增长曲线——据管理层透露,最早一批外卖用户中,有接近50%已转化为京东主站的购物用户。
业务协同不仅体现在外卖上,在财报会上,管理层以“七鲜小厨”为例,提到其依托本地化供应链实现规模化稳定供给,日均订单保持高位,带动周边区域消费转化,形成跨品类复购拉动。
然而,协同价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亏损隐忧已经消散。
一方面,即时零售行业竞争激烈。美团外卖作为行业龙头,在商户覆盖和用户习惯上仍占据优势;淘宝闪购则通过"外卖+超市+小时达"组合拳,利用饿了么运力加上淘系流量直接切走份额,目前份额直逼美团。目前各方仍在加大补贴力度应对竞争,一旦竞价持续上行,京东的压力也会随之反复;
另一方面,财报中的现金流表现值得警惕,三季度京东经营现金流与自由现金流同比下降,叠加新业务的高额投入,使“投入换增长”的可持续周期变得尤为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以外卖为代表的新业务要形成结构性盈利,必须依赖足够大的规模基础、足够高的复购频率、足够稳的履约成本。
如今,京东已呈现提升用户活跃度、推动跨品类购物、改善整体用户LTV等亮点,但这些提升能否转化为实质性减亏、能否支撑即时零售模式走向结构性盈利,将是京东在未来两个至三个季度必须给出的答案。
![]()
长期战略回报仍未确定
在零售与新业务的短期博弈之外,京东更深远的棋局落在物流、AI与出海这三大长期战略上。这些方向决定了京东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长曲线,但从财务角度看,它们同样意味着沉重且持续的投入压力,短期回报尚未明朗。
在所有长期战略中,供应链是京东最具壁垒的部分,也是集团非零售收入的主要驱动力。本季度,京东物流实现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24.1%,继续维持在高增速区间。其中,一体化供应链业务是最大的亮点,收入达到301亿元,同比大增45.8%,显示其TOB服务能力的深化。
![]()
但亮眼收入背后,是利润端的明显压力。京东物流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约21.5%,原因在于客户体验、服务能力以及技术侧投入的持续加大。而这种投入还远未到拐点,财报显示,京东物流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9%,无人仓、自动化分拣、机器人集群等能力正在加速落地。这些技术投入将在未来几年重构全链路履约效率,但目前仍处于重资产、高资本开支的投入期。
与供应链类似,AI 也是京东押注长期效率红利的关键方向。本季度,京东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8.4%,达到56亿元,增幅显著高于收入增速,AI 正是新增费用的重要来源。
从应用端来看,AI 降本增效效果正在出现。在零售侧,AI 选品能力让部分品类的转化率提升超过18%,数字人直播的成本仅为真人的十分之一,为京东带来更高的内容生产效率。在物流侧,“超脑大模型2.0”让复杂模型求解时间大幅缩短,路径规划效率显著提升,京东物流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5%,在规模化应用中持续压降履约成本。
但从财报呈现形态看,AI 的价值目前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化而非收入拉动,仍属于“基础能力建设”。换言之,京东的 AI 尚处在为未来商业模式打底的阶段,距离形成可直接计入营收的规模化变现,还有相当距离。
与供应链和 AI 相比,出海是京东最具不确定性的方向。早期,京东曾大力布局东南亚、欧洲自营物流与海外仓;中期则逐步关停部分自营电商平台,聚焦供应链与B2C工程;最近,京东又重新调整欧洲线上业务,Joybuy等线上零售业务已在欧洲多国试运营。
根据财报,如今京东正在加大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的投资,推进本地化自营物流、海外仓和供应链网络建设,由于仓网、干线、配送等基础设施均为资本密集型投入,财务端压力也很明显,京东出海势必经历更长周期的考验。
综上所述,京东这份三季报所呈现的“双线作战”格局,恰恰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商行业的普遍困境与战略选择。
在存量竞争时代,单纯依靠零售基本盘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京东选择以利润换规模、以亏损搏入口,本质上是在争夺高频用户触点与生态协同的主动权。这条路,阿里、美团也在走,只是路径不同、节奏不一。
京东的挑战不在于是否“该投入”,而在于“如何控制投入的节奏与边界”。零售基本盘的稳固为其赢得了战略试错的资本,但新业务的亏损规模、现金流的压力、以及市场对“长期故事”的耐心,都在考验其战略定力与执行精度。
未来几个季度,京东能否在“稳”与“进”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它能否走出“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也将在更深层次上定义其下一个十年的竞争身位——是继续做一家“卖货的公司”,还是真正进化为一个“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生态”。
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时间与效率,能给出最终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