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孙佳琪
![]()
11月17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启幕。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山东各片区,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组团升级”的独特魅力。
![]()
“我一年能有个十几万的收入,我这种得不算好的,同村邻居种得好的一年能赚几十万哩!”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村民路宗宝的葫芦摊前围满了游客,他看着摊上的葫芦,神情和语气里满是自豪。
20日上午,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聊城市东昌府“邑路繁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这里家家户户都做葫芦生意,从种植、精细加工手工艺品,再到品种研育,现如今,全国市场上每十个葫芦就有七个来自这里。
东昌府的葫芦缘分,早在汉代就已结下。种植文化绵延两千余年,宋代雕刻技艺兴起,明清时期借着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繁荣,这里作为九大商埠之一,葫芦雕刻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的营生手艺,顺着商船销往全国各地。
这份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了产业崛起的“先天优势”。如今的堂邑镇,已是“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30多种葫芦品种各具特色:小巧的“草里金”、别致的“蚂蚁肚”、圆润的“八宝”、独特的“天津嘴”,让人目不暇接。针刻、烙画、镂空、浮雕等10余种传统工艺,再加上每年推陈出新的墨刻、大漆、压花技法,让田间的“绿疙瘩”有了成为艺术品的潜力。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份手艺有了国家级的身份认证。
![]()
“从葫芦农产品到精加工,产品附加值能普遍增加3-10倍。种植农户葫芦亩产收益可达 6万元,从事加工销售的当地百姓,人均收益能达到12万元以上。”堂邑镇党委书记李贺的话,道出了葫芦产业的核心变革。东昌府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创新,让葫芦附加值飙升,彻底摆脱了“篓筐小物”的定位。
种植端,“企业+基地”模式让产业根基更稳。通过品种、技术、管理、标准、模式“五统一”,东昌府建成良种培育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全区80余个村庄、5000余种植户参与,2025年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预计年产量超9000万个。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不仅让葫芦品相更优,收购价也比普通葫芦高出30%。
加工端,“大师+高校+科技”的组合拳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引进福建留青竹刻传承人刘志高、广东南派葫艺创始人郑志开等顶级大师,联合聊城大学文创研发团队,三年培育出400多家经营户。每年举办的葫芦工艺创新大赛,催生出茶叶罐、手串、挂件、胸针等1000多种文创产品。数字激光雕刻机的引入更让生产效率提升3倍,实现了批量生产与工艺质感的双赢。
销售端,数字化转型打通“最后一公里”。全区葫芦电商经营户超2000户,仅路庄村就有400多家网店,还推出“在线定制”服务,用户可自主设计葫芦造型与纹饰,年均网络销售700万个。联合青岛海尔卡奥斯集团打造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让供需精准对接;抖音直播带货、本地网红助农,单场直播观看量破万,再加上“好品进城”平台的线下渠道,让东昌葫芦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了真正的“全球商品”。
文旅融合更让葫芦文化“走出去”。中华范制葫芦文化园、葫芦文化艺术展厅、大师工作室等文旅研学基地相继建成;自东昌府区已累计举办17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参展商从最初60多家增至7800多家,成交额从600万元升至3.5亿元;从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到韩国地球村庆典、法国孔子文化周,东昌葫芦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堂邑镇更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让“小葫芦”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IP”。
![]()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百姓的“钱袋子”。数据显示,东昌府葫芦种植户年平均收入是粮食种植户的10-20倍,从事加工销售的百姓人均收益达12万元以上。路庄村不仅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更成了“家家种葫芦、户户搞电商”的致富样板,全村葫芦年产值达18亿元,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运河两岸的营生手艺到全球畅销的文化IP,东昌府的葫芦产业,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未来,随着数字化、高端化转型的持续推进,这枚承载着千年文脉与致富希望的“福禄”葫芦,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