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拥有近 15 亿人口的国家,却还有数以亿计的人握着笔,却未必能读懂一句话,你会怎么想?
这就是印度的真实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国家:人口多、语言杂、文盲比例还这么惊人 ——问题到底出在哪?一起来看看。
![]()
首先,咱们先看规模。
这个国家是印度,2023 年 4 月,它的人口已经达到约 14.257 亿。
听到这个数字你得明白:十几亿人,差不多世界上每 6 个人里,就有 1 个来自印度。
再琢磨琢磨,这么大的国家,要让每个人都能上学、会读会写,难度可想而知。
接着,咱们说说语言这事儿。
印度是真・语言大国,语种丰富到超乎想象。
根据 2011 年人口普查,登记在册的语言类别有 121 种,而母语相关的 “原始记录”,居然高达 19569 种。
说白了,这个国家的语言碎片化程度,简直高到离谱。
你可以想象一下:走进一个村子,孩子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方言土语,你拿印地语或英语教他们,他们压根听不懂,还得让他们学会读写 ——难就难在这儿啊!
那语言多还能凑合解决吗?根本不行。
教学语言大多是印地语、英语或其他主流语言,可很多孩子的母语根本不是这些。
![]()
语言鸿沟就这么出现了。
结果呢?这些孩子上学比母语授课的孩子吃力多了。
教材、老师、辅导资料,就连考试用的语言,都不是他们熟悉的母语。
按理说 “会读会写” 是基本要求,可在这儿,却是难上加难。
再来看识字率。
根据 2011 年人口普查,印度 7 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是 74.04%,其中男性 82.14%,女性 65.46%。
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算不上 “识字”,男女之间的差距还特别大。
更关键的是:政府通报显示,15 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估计有 2.576 亿。
别小看这个数,2.5 亿人差不多是一个大国的人口体量,这可不是小数目。
当然,有人会问:那年轻人的识字率怎么样?
确实,年轻人这边情况好一些。
最新报告显示,15-24 岁青年的识字率大概在 97% 左右。
但问题来了:成年人的教育基础太差,差距一代代积累下来,就算年轻人识字率高,也没法立刻改变已成年人群不识字的现状。
比如在农村,成年女性的识字率只有约 50.6%,而城市女性则是 76.9%。
![]()
还有像比哈尔邦这样的地方,2011 年的识字率才 63.82%。
这说明:不只是语言和人口的问题,城乡、性别、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到离谱。
再说说教材、师资和教育资源,这里面的问题也不少。
要给这么多语言群体准备母语教材、培养专属教师、翻译教学内容,成本直接飙升。
再加上学校大多用国家通用语上课,那些母语不是通用语的孩子,就得扛着 “听懂课、学语言、练读写” 的三重压力。
再回到人口规模上,十几亿人加上这么多语种,这组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每年新增的学龄儿童、要建的学校、要培训的老师、要印的教材,全都是天文数字。
要是识字率提升慢,“不会读写” 的人群只会越积越多。
到时候就不是 “人口红利” 了,反而可能变成 “人口包袱”。
咱们稍微对比下其他国家。
想想那些语言统一、教育体系效率高的国家,推广基础教育顺风顺水,师资流通方便,教材也不用反复翻译,识字率普及自然快得多。
可印度呢?多语种、多地区、多教育标准、多语言教材、多教师培训,每一项都在拖慢进度。
印度有语言多样的文化魅力,但也得面对制度推进的现实难题。
那印度官方有没有行动?当然有。
比如印度政府启动的 ULLAS 成人识字项目,目标就是覆盖 15 岁以上的不识字成年人。
还有推广义务教育、免费教育政策、支持少数语言教学这些举措。
![]()
但现实是:政策虽好,可在语言杂乱、地区分散、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起来难如登天。
最后,咱们聊聊要是这教育弱基础改不了,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一个教育基础差、大家读写能力普遍不高的国家,未来想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技术升级、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肯定举步维艰。
语言多但教育落后,还可能导致社会碎片化、行政效率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你觉得,要是身处那样的环境,你会先改革哪个环节?是语言教学?师资培训?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