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双流区棠湖小学(南区)指导观课议课,参与的老师热情高,参与积极主动(图一为观课照片,教室较小,到学生身边较困难;图二为填写《观课议课交流与记录表》情形;图三为自由议课的十分钟)。
![]()
![]()
![]()
活动结束,依然要求执教老师完成1000字的教学反思,参与教师完成500字的参与与建构。
夏瑞雪老师的写得很好,这里分享给大家(附后),谢谢夏老师。
夏老师的表达中,有阅读的基础,有活动的期盼,这样自然就会多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在这里,要特别分享和提醒的是这一句:着力于让参与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习得:将教学片段故事提炼为“这是一个关于…的问题,通过此次教学微研究,可形成一个…的成果”这一思维模式,以便不同学科凝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成果及做法。
“这是一个关于……的问题”,我在把观课议课做成教学微研究中说过。现在想一想,这里再说明一下。在《观课议课交流与记录表》列举的案例中,就是第一栏的蓝色字体。
![]()
可以说:没有这样的归类和提炼,从研究的价值来说,就会只是一个点,就难引发更多参与者的研究热情和积极性;从研究过程来说,就难以和已有的他人研究建立关联,形成体系;从研究结果看,就难以建立概念,形成观念,难以建构相应的可以推广运用的实践理论;从运用看,就难以检索、迁移和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观课议课一定要基于现象形成这样的主问题,这样主问题就构成了研究的主题。
问题归类可大可小,以找“没有举过手的同学发言的故事和现象”为例,小的归类可以是“对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参与的同学怎么办的问题”,大一点的归类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流的可能性与有效组织问题”。小的归类带来近迁移,大一点的归类可以得到更具迁移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实现远迁移。
以后时间长一点的培训,要对这样的归类和运用做专题的研讨和培训。期待各位爱好者在以后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对此多关注这一点。
附:谈观课议课培训收获(二)
夏瑞雪
前次的培训,我从初次聆听陈教授的讲座时产生的、模糊笼统的“观察自己,观察学生”这一认知基础,收获了以下三点意识层面的转变:第一个意识层面的转变,是打破学科壁垒,从学科视角转向通识视角;第二个意识层面的转变,是不论教学还是观课,我们应将视角从教师转向学生;第三个意识层面的转变则是,教研组观课议课后的讨论应从中心发言人转变为人人展示,人人发言。
带着以上认知与转变,很快,我们迎来了陈大伟教授在我校开展的第三次观课议课专题培训。培训依旧从观课开始。此次观课由数学组王梅老师执教,教学内容为二年级数学《儿童游乐园里的秘密》,教学主题是乘法。前次培训结束,我便赶紧找来陈教授的著作《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并在此次培训前完成阅读。于是内心便十分盼望:书本知识、教授讲座,与授课教师的课堂结合后,又将碰出怎样的火花?此次观课,我来到学生旁边,征得学生同意后,当起了观察员和助教。观课结束后,我看着这张需要填写的表格,结合前次培训及阅读教授著作所得,首先用红笔写下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在1.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摘要)这一栏,我写下:需注意:①描述现象一定要用白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②回顾最值得讨论的现象和问题。③有基于一个现象研究解决一类问题的发展命意。在2.蕴含关于启示、不足或疑难的问题这一栏,我写下:要基于第一栏的现象,第二栏的问题,以问句形式填写。在3. 对相关启示、问题、疑难的见解和创造这一栏,我写下:对以体现观课议课案例研究的特质和独立思考的完整闭合。
带着这样的自我提醒,结合对学生的观察,我在第一栏简略填入以下几点内容:1.关于课前三分钟,学生王弘桉给全班讲了一个数学家高斯的童年故事,是一个关于凑十的数学算式。2.关于任务单的使用、讲解、示范:(1)有同学没有及时在任务单上做到“画一画”;有同学说“画什么啊,老师没说啊,算了吧,不画了。”此时,同桌主动给予了帮助。(2)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口头提醒了学生两遍:画一画需讲究简洁,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老师投屏同学作业并用希沃示范了“小棒”这一画法。(3)讲到乘法不能用于替代所有加法的原因时,老师邀请到四组第一排的男生,该同学分享了好几点原因,但没有提到“相同数相加”这一重要因素,授课教师在此处没有作更多的总结和解释。与第一栏对应,我在第二栏依次写下:1. 针对第一个现象,能否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乘法知识的预热?能否让学生在该环节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乘法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感知?2. 针对第二个现象,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阶段儿童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这一特点,及时进行画一画的示范,避免后续因图像缺失引起不必要的理解困难?3.针对第三个现象,教师能否及时利用板书、课件,将乘法意义,原理更加明确清晰地告诉学生?
此次观课,相较于第一次的观课,对讲清教学片段故事,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随后陈大伟教授的讲座,则让我跳脱学科范畴,在整体认知方面又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教授首先指出: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例如这节课,学乘法,为什么学乘法,加法到乘法如何过渡,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原理怎样解决突破,在生活中发现乘法等等。有了清晰的逻辑结构,教师还需设想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习基础,在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教师还需要思考每份学习材料的意义是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此次培训,陈教授还着力于让参与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习得:将教学片段故事提炼为“这是一个关于…的问题,通过此次教学微研究,可形成一个…的成果”这一思维模式,以便不同学科凝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成果及做法。
如教授在著作中所言,观察他人的教学,不仅要发挥教育洞察力,“入乎其内”,研究和理解他人,而且要发挥教育想象力,“出乎其外”,进行创新型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教学,创新教学。
以上,受益颇深。
![]()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原文有删改。本文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