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巷是山城肌理中最富烟火气、也最具潜力的神经末梢,如何发展“后巷经济”,让老街巷焕发烟火气?11月20日,在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主办的城市更新“山城后巷”更新提升专题培训上,来自城市更新领域的多位资深专家通过案例剖析、模式及政策解读等方式展开“头脑风暴”,让城市街巷在烟火气中展现新活力。
![]()
王文静在城市更新“山城后巷”更新提升专题培训上分享。
将背街小巷激活为“经济旺街”
“重庆北站丁香路烧烤夜市原来是一条普通的背街小巷,如今已发展成为重庆市夜经济的新地标。”中规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静介绍,这里充分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精准把握居民、旅客、白领三重消费需求,通过多元业态和亲民价格打造了独特的烟火气,从烧烤夜市变成活力后巷。
王文静认为,活力后巷分为商圈后巷、景区后巷和社区后巷三大类型,如观音桥商圈的塔坪社区商业、洪崖洞景区的戴家巷、民心佳园的夜市等,都是很典型的案例,每个项目要根据位置、交通、消费等多方面定位,打造相对应的夜市等后巷经济”。
在渝中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曾理看来,山城后巷经济就是要加强老街旧巷、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引入文创、培训、演艺、市井餐饮等创新业态、特色消费以及活动场景,探索“老街巷+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将老变新,变热闹的一种城市空间打造的方式,将背街小巷激活为“经济旺街”“文化靓街”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下午,专家们前往两江新区紫薇路、两江新区北仓里、沙坪坝区壹心巷等城市更新项目实地调研,分享交流经验。
发展“后巷经济” 让老街巷焕发烟火气
城市街巷是山城肌理中最富烟火气、也最具潜力的神经末梢,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近期,重庆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背街小巷整治将以“山城后巷”品牌为核心,发展“后巷经济”,让老街巷焕发烟火气。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用好“绣花针”、打好“组合拳”,深度挖掘城市历史记忆,积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加快打造生活、消费、创业新场景,扎实推动“后巷经济”发展。下一步重点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尊重历史,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背街小巷承载着山城独特的记忆与文脉,要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注重挖掘老地名、老品牌历史内涵,保护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历史建筑和街巷空间,采用微改造、微提升等“绣花”功夫,保留老重庆的历史底蕴,传承文化基因,让城市街巷成为塑造城市差异性、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强城市记忆的“金钥匙”。
二要加快动能转化,培育消费新场景。创新是推动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关键支撑,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后巷经济”就是要探索发展“老街巷+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运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和功能植入,让老墙面、旧台阶、古树木等焕发新生机。重点聚焦年轻人的个性消费、个人消费、文化消费、虚拟消费等,引入文创、培训、演艺、茶咖等创新业态和特色活动,营造差异化、沉浸式、体验式的场景,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新型消费空间,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要系统谋划,推动片区整体提升。背街小巷整治是推进重庆现代社区以及“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提升整个片区的城市服务能级,更好统筹点上和面上,以重点项目为牵引,锁定目标、打表推进,由点及面、蔓延式打造城市亮点。通过挖掘街巷闲置空间、嵌入式服务等方式,补齐片区社区食堂、养老托育等服务短板和小区停车、充电等公共配套设施,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四要长效经营,促进城市更新可持续。推动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持续性,其核心挑战在于实现“长效经营”。必须改变过去重建设、轻运营的惯性思维,将“可持续运营”的思维贯穿规、建、运、治全过程,在项目谋划初期就优先考虑未来的商业模式和经营主体。要着力构建项目自身的“造血”机制,通过合理的业态规划、灵活的空间利用和专业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社会效益与市场逻辑的有机统一。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