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公子
三个月前的成都加油事件,再来重温一下。
车主杨先生在成都某加油站加油。油箱的满载油量为50L,加油机却显示加了67.96L。
油箱里面的存油暂且不提——没有人会在油完全耗尽了再推车去加油——即便油箱完全是空的,也喝不了这么多油。多出来那27.96L的油,难道被喝油的耗子搬运到了另一个平行空间?
杨先生当场对实际加油量提出质疑,但加油站只认自己的数据。要么结账走人,要么别想离开。
![]()
然而就在杨先生向市监局投诉并在网上曝光的第二天,加油站负责人就主动联系了杨先生,以私人名义将多收的钱退还。
问题来了,如果加油站没有问题,如果经得起查,为什么要先行赔付,态度怎么一下子变好了,格局为什么忽然打开了?
当地市监局对该事件作出的调查结果,则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一是,加油机显示的数据确实不准确,导致车主被多收取200块油费。加油站已经将这200块钱主动退给了车主。
朱公子按:事情已经发酵,这么大事,加油站不承认也是兜不住的。
二是,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加油机系统连结错误,排除了加油站故意调控加油计量的可能。
朱公子按:不得不说,还是机器设备和系统敢于担当,最终承担了所有。
三是,对事发前加油机的多笔加油记录进行核对,仅有涉事这笔交易出现异常。
朱公子按:翻译过来就是,问题虽然有,但仅有这一次,加油机总体上是经得住检验的。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结果怪怪的。
有个流传很广的科普小段子,如果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那么在你家里的角落至少有四万只蟑螂。
基于相同的逻辑,如果一个问题被曝光,那么这个问题一定早就存在了,只是没被发现而已。被发现的,只是问题的极小部分。
从常识上分析,做坏事和被发现,总是存在一定的概率,坏人坏事不可能100%被发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走第一步就弄湿鞋子的可能性不大。成都这个加油站,第一次出现问题就被发现,竟然这么巧的事。
所以我对这个官方结论持保留态度。
我甚至怀疑,通过虚标油量多收油费,很可能不是一家两家在做,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在做。有可能是大面积、长时间作案,甚至在某些地方,有可能是加油站之间“公开的秘密”。
今天的央视发布的一则新闻,更加深了我的猜测。
![]()
原来,某些黑心加油站可以偷偷摸摸改造加油机主板,再通过隐藏在暗处的端口软件进行“偷油”。
通过端口软件的“实操”,甚至可以控制偷油比例。比如将数值设置成2,就代表每100L偷2L油,设置成10,就代表每100L偷油10L。在车主为100L的汽油付款时,实际加油量可能只有98L或者95L。
当然,为了防止被车主发现,加油站也不敢“太过分”,通常是将偷油比例设置在2-5之间。这样既有空子可钻,而且一般不会被车主发现。像成都那个,要么是脑子坏了,要么真的是设备坏了。
万一在小概率的情况下,确实引起怀疑,加油站只需要将隐藏的作弊软件关掉就可以了,加油机端口的数据立即又变得准确,不怕现场检验。
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看,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中国现在有3.2亿辆燃油车。一边是上亿的车主抱怨油价高,加油时还要紧盯着并不宽裕的腰包,一边是黑心加油站在“偷油”,往腰包上捅窟窿。
黑心加油站不仅要赚油价差的正常利润,还要赚短斤缺两的“超额”利润。两头都拿。
我们可能需要一场大排查。原因正如前面说的,这事很可能不是“极个别”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果一件事风险低而获利大,就很少有人能忍得住诱惑。如果始作俑者没有被发现,没有受到惩罚,那么必将迎来系统性的坍塌。
“店大欺客”。在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势的经营者势必利用自己的强势,去挤压、欺诈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排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不仅需要大排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在于能否用更高维的技术、更严的责任、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为消费者的公平保驾护航。
再说句题外话,对电表、水表、气表“走字快”的抱怨同样不少。水、电、气的经营者们,是否也有相同的问题,又能否经得起查。
该查的,恐怕不止加油站。当技术沦为宰客的刀,当监管成了稻草人,每个消费者的腰包都在风声鹤唳。
这排查,早晚得来,而且得来真的。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