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年底播出的音乐综艺集结诸多“好声音”。节目组供图
2025年第四季度,音乐综艺市场迎来久违的扎堆开播现象。《声鸣远扬2025》《中国唱将》《一起开麦吧》《音乐缘计划2》等多档节目密集亮相,加之《最美合唱》《打歌2025》等各具特色的作品,形成品类多元、模式创新的竞争态势。但与节目数量激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整体仍未摆脱“热闹不叫座”的困境——节目播放量下滑、新人佳作出圈乏力等问题依然突出。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行业图景,折射出音乐综艺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与求索。
市场图景: 扎堆开播难掩传播窘况
2025年堪称音综“内卷加剧之年”,全年开播节目数量十余档,仅第四季度就有六档重点节目集中上线。这些节目题材覆盖广泛,既有《中国唱将》的美声专业路线、《音乐缘计划2》的原创孵化定位,也有《一起开麦吧》的直播连麦模式、《声鸣远扬2025》的音乐剧探索,试图以品类丰富覆盖不同受众需求。为博取关注,各家平台纷纷发力:《声鸣远扬2025》复刻爆款基因,《中国唱将》承袭央视《青歌赛》正统,导师海报阵容密集到仅能呈现大头照,足见行业竞争之激烈。
但热闹背后,是市场反响的冷寂。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音综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仅为去年同期的七成,头部节目播放量跌幅普遍超过三成,《歌手2025》跌幅更是高达42%。商业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多数节目陷入无赞助播出或仅靠单一冠名商支撑的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人与佳作出圈难度加剧,截至11月中旬,第四季度开播的音综中,仅有周深在《中国唱将》演绎的《璀璨冒险人》和《音乐缘计划2》中的《造物》成为爆款,但作为成熟艺人,其自带热度难以掩盖节目本身的传播乏力。
与当下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音综曾经的辉煌。《乐队的夏天》捧红整个摇滚行业,《中国新说唱》引爆嘻哈潮流,《明日之子》仅凭毛不易便撑起全网热度。而2025年的音综市场,除《新说唱2025》中Vinz-T的《杨过》、翁杰的《南部 Southside》等少数作品实现破圈外,多数节目未能孵化出兼具传播度与口碑的新人新作,曾经的“造星工厂”如今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创新突围: 从内容到模式多维探索
面对市场困境,2025年岁末的音综开始集体转向创新,在产业赋能、文化表达与制播模式三大维度寻求突破,试图重构行业价值。
在产业反哺方面,音综逐渐褪去竞技硝烟,回归专业与本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唱将》集结国家院团与艺术院校专家,构建起“专业遴选-系统集训-国家级舞台”的完整闭环,成为国家音乐人才的“专业化摇篮”;江苏卫视《音乐缘计划2》则坚守原创赛道,制片人房荣玮直言“原创是乐坛创新的必经之路”,节目第一季的原创作品已被薛之谦、张靓颖等歌手带上个人演唱会,实现从“节目作品”到“歌手代表作”的转变。第二季播出后,《顽疾》《时差》等新歌迅速登上各大音乐平台热榜,被百万量级乐迷收藏,彰显了原创孵化的长效价值。
文化与情感价值的深挖成为另一创新方向。《声鸣远扬2025》将地域文化与故乡情怀融入节目,34位选手为家乡代言,其歌声引发网友“儿时温暖画面浮现”的共鸣,节目也通过“唱飞云之下的小女孩长大成人”等话题唤起集体记忆,累计全媒体触达超27亿人次。《最美合唱》则聚焦情绪疗愈功能,医疗系统的“川流人生合唱团”、建筑设计师组成的“好房子合唱团”通过歌唱释放压力、寻找归属感,节目构建的“线下演出+新媒体直播+电视综艺”矩阵,更让合唱艺术成为连接专业与业余的桥梁,其社会功能已拓展为“情绪疗愈”的文化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制播模式的革新也为音综注入新的传播活力。《最美合唱》引入人工智能实时评分系统,观众可通过跟唱参与评分,实现从“评判”到“邀请”的转变,同时联动文旅地标打造“合唱经济”,探索跨界融合新可能。《音乐缘计划2》则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通过正片+4档衍生节目的组合,多维度呈现歌曲创作背景与音乐人故事,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面临困境: 短视频导向成争议焦点
尽管创新频出,2025年岁末的音综仍面临多重困境。其中,评委阵容同质化问题尤为凸显。在第四季度开播的节目中,阿云嘎、薛之谦、周深等艺人同时现身两档音综,“前脚当选手,后脚做评委”的现象屡见不鲜,让观众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更有部分评委专业性引发质疑,伤害了节目口碑,反映出华语音乐圈优质评论资源的匮乏。
此外,选曲“短视频导向”则成为行业争议焦点。2025年,《跳楼机》《花园种花》等短视频热门歌曲被《天赐的声音6》《乘风2025》等多档音综反复翻唱,甚至老牌艺人叶童也演绎“可能是我欠吧”这类网络热词,引发“音综曲库只剩短视频神曲版权”的吐槽。虽然此类歌曲能带来短期流量,但也消解了音综的审美价值,张靓颖演唱《跳楼机》后被评价“老实人豁出去了”,便凸显了流量与口碑的背离。正如业内观察人士所言,音综在流量上难敌短视频平台,却放弃了自身在审美引领上的核心优势,最终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
推新能力弱化与定位错位则是更深层的危机。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新人走红的主要渠道,诸多早已“出圈”的音乐人无需音综背书便可直接对接资源,导致音综选手中的优质潜力股匮乏。而当代观众对综艺的需求已转向放松解压,《哈哈哈哈哈》等“下饭综艺”的火爆,反衬出音综“音乐本位”与观众“娱乐需求”的错位。即使是《音乐缘计划2》这样的原创节目,首期热搜也聚焦于周深的反应而非音乐作品,印证了观众对“人”的关注远胜于对“歌”的兴趣。
未来趋势: 卸下包袱回归观众本位
2025年岁末的音乐综艺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行业逐步跳出“节目生产”的单一逻辑,向“生态运营”迈进,在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之间探寻新的平衡。
内容深耕被视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聚焦小众音乐、区域音乐及生活音乐成为拓展音乐社会边界的重要路径,如《声鸣远扬2025》对民间音乐的再发现,印证了垂直化与差异化内容所蕴含的潜力。与此同时,音综正积极向“观众本位”回归,卸下“定义审美”的沉重包袱,坦然接纳自身作为娱乐选项的属性,在“好听”与“好看”之间寻求融合。《一起开麦吧》通过盲听机制增强悬念,《声鸣远扬2025》借助人物故事引发共情,皆是以音乐为载体展开叙事的成功实践。
综合各平台近期发布的2026年综艺节目片单不难发现,待播音乐类综艺仍具备较大创新潜力。除了多档“综N代”将回归,一批新音综蓄势待发。这些节目题材垂直细分且跨界融合,兼顾本土深耕与国际化拓展,注重生态共创与价值延伸,情感表达更强调共情共鸣。例如,《超燃青春的合唱》让男女新生代参与合宿特训,与国外合唱团展开竞演对抗;《我是原创男声》通过原创音乐人选拔,为华语乐坛发掘新生力量;《哆来咪哪里咪》主打歌手教演员唱歌,速成班的设定颇具趣味;《魔力歌先生》以魔性旋律解锁快乐密码,打造沉浸式音乐狂欢;《中国新生代·全球共唱季》以“线上+线下+回归歌会”打造少儿音乐类综艺新标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观众所期待的,并非流量热曲的堆砌或形式的盲目创新,而是那种被好音乐击中的“全身酥麻的惊喜”。唯有回归音乐本质,以专业与诚意创作佳作,音综才能在这场翻身仗中赢得未来。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