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来和大家聊聊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舷号“51”)在拖船牵引下正式下水,开启后续试验进程。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其亮相已让全球海军界瞩目:这艘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的巨舰,分量为何能与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相提并论?
![]()
![]()
若仅以“新舰服役”的视角看待四川舰,难免低估其价值。在它之前,全球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一个“思维定式”:想要具备固定翼战机搭载能力,只能依赖垂直起降战机。
西方早年这一创新,虽让两栖舰拥有了轻型航母的战力,却也给后续发展套上了枷锁,垂直起降战机的载弹量、航程始终受限,且研发难度极高。
![]()
四川舰的横空出世,直接打破了这一僵局。它创新应用电磁弹射和阻拦技术,是全球首次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两栖攻击舰。
要知道电磁弹射器此前多为航母专属配置,且其能量可调的特性,能适配从无人机到30吨级战机的不同弹射需求,避免无人机因弹射力度过大受损,效率较传统滑跃方式大幅提升。
![]()
这意味着什么?适配电磁弹射的固定翼战机与无人机,都能在这艘两栖舰上高效起飞。或许有人会问,有航母作为主力,两栖舰何必追求如此配置?
答案藏在作战灵活性中,它不必复刻航母的作战逻辑,却凭借弹射技术让两栖舰从“登陆运输平台”升级为“立体作战枢纽”,尤其能变身无人机航空母舰,大幅提升打击范围与效果,这正是其战略价值的核心所在。
![]()
![]()
四川舰的优势,不止于电磁弹射这一“点睛之笔”,其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的体量,同样让它在全球同类型舰艇中稳居第一梯队。
这组数据背后,是实打实的战力差距:美国“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4.57万吨,日本号称“准航母”的“出云”级仅2.7万吨,而四川舰的飞行甲板长260米、宽52米,比“美国”级更宽,内部空间也更宽阔。
![]()
更大的体量,意味着更强的综合能力。它没有因追求空中战力而放弃两栖舰的核心使命,可容纳数十架直升机和无人机,搭载登陆艇、装甲车、步兵战车,还能搭载超过1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并指挥千人级别登陆行动。
这种“既要又要”的设计,让四川舰跳出了“要么侧重登陆、要么侧重空战”的单一定位,成为集“登陆作战旗舰+空中无人体系中心”于一体的复合型平台。
![]()
而无人作战体系,正是它的另一张“王牌”。近期正式服役的攻击11已拥有舰载版本,这款具备隐身能力的无人机。
若部署在四川舰上,能凭借长航时、高载荷优势执行侦察、突防任务。当电磁弹射遇上舰载无人机,又会碰撞出怎样的作战效能?这正是四川舰留给外界的一大期待。
![]()
![]()
四川舰的真正意义,远超单艘舰艇的技术突破,它是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提升远海作战能力的关键装备,标志着我国海军作战理念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的深度转型。
传统登陆战中,“舰炮开路+直升机投送”的模式虽有效,却易受敌方岸防火力压制;而四川舰构建的全新作战链条,实现了对传统模式的迭代升级。
其作战流程清晰且立体:首先,数十架无人机蜂群率先升空,精准清除滩头火力点、压制敌方雷达与防空系统,让战场制空权与制信息权牢牢在手;
![]()
随后直升机与舰艇发起接力打击,进一步瓦解敌方防御;最后,登陆部队抢滩上岸时,已无需面对密集的火力阻拦。整个过程中,四川舰正是这套无人蜂群体系的指挥核心。
这种以“无人先遣+立体协同”为核心的作战模式,彻底改变了两栖作战的攻防逻辑。它不再是单纯的“兵力投送工具”,而是能主动开辟战场、掌控战局的“移动海上堡垒”,用技术优势打破了地理距离对远海作战的限制。
![]()
从上海码头的下水命名,到未来正式入列形成战力,四川舰的每一步都在书写我国海军的新历史。
作为新一代两栖作战核心装备,它将与075型兄弟舰协同作战,共同守护我国蓝色国土,成为维护海洋和平的重要力量。这艘融合多重创新技术的巨舰,其战略价值的释放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