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春,习水希望城时代广场上,一辆辆挂着“有组织劳务直通车”横幅的大巴整齐排列,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这是贵州省习水县2025年首批劳务集中输出欢送仪式。标志着总资金达340万元的粤黔劳务协作项目全面启动。
![]()
“春风行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确认务工群众乘车名单。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请大家按名单上车,我们会把大家安全送到工厂!”现场工作人员手持名单,耐心地引导着登车的务工人员。这一天,将有300余名整装待发的外出务工人员,乘坐“点对点”直通车,奔赴广东东莞、汕头等地的企业,开启新的就业旅程。
![]()
习水万达广场举行劳务集中输出欢送仪式。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幅“暖春出征”图景的背后,是一条横贯东西、精准高效且充满温情的劳务协作链。近年来,习水与东部协作地区携手,共同答好从“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到“稳岗位、提技能、安人心”的全程考卷。
精准对接,绘制“暖心地图”
劳务协作,精准是关键。在习水万达广场的线下招聘会上,一场“直播带岗”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屏幕另一端,是广东珠海、东莞等地的优质企业。“岗位信息不仅要广撒网,更要精准投放。”习水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习水县2025年第一批集中输出劳务专车整齐排列。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此,一张覆盖全县26个乡镇、257个村居的“暖心地图”被精心绘制。就业协管员们深入村寨,动态摸排,将劳动力的年龄、技能、意愿与东部企业的岗位需求在数据库中进行“云端匹配”。线上,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持续推送;线下,“春风送岗”招聘会开到了乡镇集市。
数字背后是温暖的民生答卷:今年以来,县镇两级共举办“春风送岗”线上线下招聘会113场,提供岗位3万余个,吸引4.1万人次参与或观看,达成就业意向6000余人。县级组织40班次专车集中输送2000余名务工人员返岗复工。12个工作站点与当地人社部门和企业签订稳岗协议223份,实现就地稳岗转岗2.2万人。
技能淬炼:从劳力输出到技能增收的美丽蝶变
习水创新推行的“培训+N”模式,围绕东部产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2025年开展的12期劳务协作培训,让424人实现技能跃升。其中,脱贫劳动力56人。正在加快推进的习水公共实训基地和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将成为更多务工人员梦想起航的平台。
![]()
在线下招聘会上,一场“直播带岗”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到技能型就业,这场“技能革命”正在改变无数务工者的人生轨迹。
一份“安心守护”: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奔赴的温情接力
劳务协作,非“一送了之”,而是全程的温情守护。在珠海格力电器,来自习水双龙乡的简久亮已从当初不适应流水线的新手,成长为月入7000余元的技术能手。“刚来时想家、不适应,多亏了驻站工作人员和企业师傅的开导与帮助。”他感慨道。
这份“安心”,源于一套覆盖就业全链条的保障体系。习水在东部协作地区设立了12个就业服务工作站,它们如同“娘家人”的前哨。工作站与当地人社部门、企业签订稳岗协议,建立稳岗基地,不仅提供跟踪服务、处理劳资纠纷,还协助兑现各类补贴。
![]()
习水创新推行的“培训+N”模式,围绕东部产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以来,12个就业工作服务站强化与站点城市对接,与当地人社部门和企业签订稳岗协议223份,建立稳岗就业基地13个,实现就地转岗1000余人,跟踪服务就业人员3.6万人次,帮助群众维权71件147人,涉及金额927.64万元。真正让务工人员“放心出去、安心工作”。
从出家门、上车门到进厂门,全程化的服务让务工人员“出得去、留得下、过得好”。这种“双向奔赴”的协作模式,让劳务协作从单纯的人员输送,升华为全方位的民生保障。
这条横贯东西的劳务协作之路,不仅输送着劳动力,更传递着希望与温暖。正如从打工人成长为“就业领路人”的王伦飞所说:“我们送出去的是务工人员,带回来的是新观念、新技术和乡村振兴的火种。”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在东西部协作的春雨滋润下,必将开出最美的共富之花。(刁苓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