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迎来了关键的一天!2024年11月20日,成都“紫雅遇害案”迎来第二次正式开庭审理。这一天,对失去女儿的王女士而言,是漫长黑夜中唯一期盼的曙光。她已等待太久,只为这一刻能站在法庭上,亲手将夺走女儿生命的凶手送上应有的审判。此次出庭,王女士并非空手而来。她与律师团队提交了若干新证据,意图推翻此前关于被告人梁某某“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初步鉴定结论。她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定:“我对这次判决充满信心,正义不该因为一张精神诊断书而止步。”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证据,有可能让一名被鉴定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嫌疑人面临死刑重判?这背后,是一场母亲用尽全力对抗司法漏洞与社会冷漠的孤勇之战。时间回到2024年6月9日——那个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周六午后。成都市郫都区中航城小区内,阳光洒在楼宇之间,生活如常流转。然而就在这一天,年仅27岁的女孩紫雅的人生戛然而止。她曾是一名优秀的海归青年,原本正享受着居家休息的片刻安宁。或许刚从工作中抽身,准备做一顿简单的午餐,又或是在沙发上翻看一部喜欢的剧集。可她未曾想到,死亡正悄然逼近自家门缝。根据首次庭审披露的信息,整个作案过程极其残忍且具备高度计划性。当天下午约13时,同住该小区的梁某某携带剪刀等利器,在楼道内持续徘徊,实施其长达近一年之久的异常行为——随机敲击住户大门进行滋扰。这一次,她的目标锁定在了王女士母女所居住的单元。由于母亲外出办事,屋内仅剩紫雅一人独处。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也让这位年轻女性瞬间陷入恐慌。出于本能,紫雅第一时间拨通母亲电话求助,并通过猫眼谨慎观察门外情况。尽管是白天,但独自在家面对陌生人的反复敲击,任何女性都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她随即联系物业请求协助处理。不久后,一名约六十岁的保安抵达现场,暂时缓解了紧张气氛。当看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出现在门口时,紫雅以为危险已经解除。正是这个信任的瞬间,成了她生命的终点。就在保安试图劝离梁某之际,对方突然暴起发难,抽出随身携带的剪刀,猛地冲向尚未完全关闭的房门。接下来的画面令人不忍直视:梁某某对着毫无防备的紫雅疯狂刺击,集中在头部、胸部等致命部位,共计十刀,几乎每一击都直指要害。鲜血迅速染红地面,紫雅当场倒地不起。即便保安立即上前制止并报警,急救人员也火速赶到现场展开抢救,但一切为时已晚。经医院确认,紫雅因左胸部遭受单刃锐器刺穿,导致左肺破裂,引发急性大失血,最终宣告不治。法医出具的尸检报告明确指出:死因系他杀所致,且行凶手段极为暴力,具有明显致人死亡的主观意图。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倒在了家门口。对于母亲王女士来说,这不仅是丧女之痛,更是整个世界的崩塌。从此以后,她的生活只剩下两个字:维权。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女士早年丧偶,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她倾尽所有,只为给紫雅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从成都外国语学校起步,到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再到赴日本交换留学,每一步都凝聚着母女二人的努力与希望。毕业后,紫雅本可在一线城市拥有体面工作。但她选择放弃北京的日企高薪职位,回到成都投身自媒体行业,只为陪伴年迈的母亲共度余生。在亲友眼中,她是阳光善良、待人真诚的女孩,从未谈过恋爱,对未来怀揣美好憧憬。可这一切,都被一个手持剪刀的精神异常者用十刀彻底摧毁。案发一个月后,王女士含泪将女儿安葬于一处被鲜花环绕的墓园。她轻抚墓碑说:“你喜欢花,妈妈给你种满四季。”但她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因为警方后续通报显示,嫌疑人梁某某经司法精神病鉴定,被认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甚至存在免于死刑的可能性。更令人震惊的是,梁某某的行为早在案发前就已有迹可循。检方起诉材料揭示,此人长期存在情绪失控、与家人激烈争吵、摔砸物品等异常表现。不仅如此,她还频繁在小区不同楼栋间游荡,随机敲击住户家门,伴随辱骂与威胁言语,早已成为邻里间公认的“安全隐患”。早在2023年8月7日,梁某某就曾因类似行为引发居民报警,警方出警处置过程中,她拒不配合并公然辱骂民警及住户,最终仅受到行政警告处理。自此之后,她的行为愈发升级——开始随身携带刀具、铁棍等危险器械在公共区域活动,多次被目击者拍下画面。这意味着,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一个已被证实行为失常、携带武器、屡次滋扰他人的个体,竟未被纳入有效监管体系,也未采取强制医疗措施。王女士事后从妹妹口中得知,早在2023年10月,梁某某就曾敲过自家房门。当时紫雅开门后,对方冷冷问了一句:“家里还有别人吗?”随即转身离开。这种带有试探性质的骚扰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社区物业未加强巡逻,家属也未主动送医治疗。系统性的疏忽,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更令人心寒的是,案发后梁某及其亲属的态度冷漠至极。据王女士回忆,当日保安上门劝阻时,梁某某竟逻辑清晰地质问:“哪条法律规定我不能敲门?”而在被警方控制后,她先后提出荒唐辩解:先是声称敲门是为了“看房租房”,后又诡称持刀伤人属于“正当防卫”。这些言辞与其后出具的“重度精神障碍”诊断形成强烈反差。王女士无法接受:为何一个能清楚表达动机、应对执法、自我保护的人,会被轻易定义为“无行为能力”?难道精神病就能成为杀人的免死金牌?在长达数月的心理煎熬与法律奔走中,王女士始终没有放弃。今年5月,案件迎来一审程序。虽然未当庭宣判,但检方态度明确:梁某某作案前有准备、行动中有预谋、过程中具备辨认与控制能力,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责。更为重要的是,王女士成功推动法院同意重新启动对梁某某的精神状态复核鉴定,并提交了一批关键新证据。尽管具体内容尚未全部公开,但从代理律师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些证据极可能聚焦以下方向:其一,证明梁某某在案发前后展现出较强现实认知能力。例如,她能与保安正常对话、准确描述自身位置、事后自行前往医院就诊,说明其并未完全丧失理智。其二,提供监控与证人笔录,证实紫雅在整个事件中无任何挑衅或冲突行为,完全是无辜受害者,进一步强化被告“无端行凶、蓄意杀人”的主观恶性。其三,调取其过往就医记录与家庭沟通信息,质疑原鉴定机构是否忽略了其“间歇性清醒”、“伪装病情”等可能性。事实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非所有精神病人犯罪均可免除死刑。根据《刑法》第十八条相关规定,即使经鉴定为精神障碍患者,若其在作案时仍具备部分辨认或控制能力,仍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尤其在涉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报复社会、滥杀无辜等极端恶性案件中,法院往往会综合考虑社会影响、犯罪后果与被告实际状态,作出从严惩处的判决。近年来已有先例表明,即便存在精神疾病诊断,只要证据足以证明其作案时意识清醒、目的明确,依然可能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因此,王女士手中的新证据,或将直接动摇“限制责任能力”的认定基础,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砝码。2024年11月20日,第二次庭审如期举行。王女士身穿素色外套,胸前佩戴着女儿生前最爱的白色小雏菊徽章,怀抱紫雅的彩色遗照,缓缓步入法庭。她说:“这朵花代表她顽强的生命力,也象征我不屈的坚持。”她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经济赔偿,“因为女儿的生命无法用金钱衡量,我只要一个结果:死刑,立即执行。”截至目前,庭审仍在进行中。舆论高度关注此案进展,无数网友留言支持:“这不是复仇,而是捍卫底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紫雅。”一位母亲用尽余生力气,只为换来一句公正的裁决。她要的不是私仇得报,而是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无论是否有精神病诊断,都不能成为肆意剥夺他人生命的庇护伞。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法律能否回应这份沉甸甸的苦难?能否修复那道被暴力撕裂的社会安全感?能否给这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一个迟来的交代?这不仅关乎一桩命案的结局,更考验着法治的温度与正义的底线。对此,你们怎么看呢?参考信源:
成都家门口遇害案将开庭,逝者母亲带彩色遗照和雏菊徽章:提交了新证据,对判决有信心----2025-11-20----九派新闻
1
2
![]()
3
4
![]()
5
6
![]()
7
8
![]()
9
10
![]()
11
12
![]()
13
14
![]()
15
16
![]()
17
18
![]()
19
20
![]()
21
22
![]()
23
24
![]()
25
26
![]()
27
28
![]()
29
30
![]()
31
32
![]()
33
34
![]()
35
36
![]()
37
38
![]()
39
40
![]()
41
42
![]()
43
44
45
46
47
4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