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十四科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据考证,唐中宗时(705—710 年),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 " 梨园子弟 " 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后人把戏班称之为梨园,演员称之为梨园弟子。
![]()
十四科,是中国戏剧传承的一种方式。过去的戏曲演员有些是拜师学艺的手把徒弟,属个体为单位的家学或叫私学。科班是后来出现的集体学艺的组织。戏班以演戏为主,科班以学戏为主。科,即品类、等级之意,因自汉以来,学人经科试以定次第等级。因此旧时投师学艺也称为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考入或经人介绍加入某一学戏的班子的某一科,即称为进班入科,亦可称加入某一科班。在科班学戏也称为坐科。
历史上,白庙是豫剧豫东调培养人才的基地。
豫东调,是以商丘为中心,滥觞于虞(城)、夏(邑)、太(康)、柘(城)、鹿(邑)、睢(州)、宁(陵)(俗称“外八处”)等地的一种唱法。是豫剧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唱派。
十四科,是与夏邑三班、归德府八班、永城县衙六班、虞城刘家班、柘城大公益班齐名的演出团体。十四科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这个科班因为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至民国 17 年(1928 年),共办了14 期演员培训班,后人便都习称为“十四科”。在四十多年间,培养了大批豫东调演员,出科后有的到“老八班”、“府八班”等班社搭班演出,还有不少演员到山东、江苏、安徽的豫剧班社演出。如知名演员巩(宫)宝、先海、月喜、银锁、翠明、翠彬等,都曾先后在“十四科”学艺。而十四科最后一科就是在白庙举行的。
![]()
“梨园十四科”最后一期培训班的地址在白庙北街大殿(今白庙小学),该大殿于 1963 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扒。笔者走访了白庙村杨朝仁、段养钦老人、胡楼村艾法增老人、永城市龙岗乡马各村李怀信老人,他们都谈及十四科在白庙的状况。在当时有一个民谣:“胡玉芳的戏、杨金壁的厢、李振坤跟着瞎咉咉”。胡玉芳是国民党的镇长,1952 年被共产党镇压枪决了。“梨园十四科”的培训班费用都是由胡玉芳负担,杨金壁在当时开个铁货铺,出个小钱,买个衣服,戏厢,李振坤是当时戏托,现在叫经纪人,死于 1958 年。
2013 年,葡萄牙爱国华侨傅培杰先生曾转给原河南省文化厅康洁副厅长一个契约,傅培杰先生在收藏中国明清历史房地产契约时,在北京清代卷老房契中,发现与梨园十四科相关的物证和历史遗存。这卷老房契长 29 米,高 1 米,真实记录了北京前大棚樱桃斜街 34 号房产转换易手 36 次,从康熙 25 年开始,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 14 年(即 1925 年)240 年延绵不断。契约上盖有“梨园十四科”“直隶钱谷守道”“直隶布政使司”“直隶顺天府”“北京梨园公益总会”等印章289 枚。其中盖有“梨园十四科”长方形印章 32 枚,印章文字为仿宋楷体字 44 个。内容为“此契经梨园十四科全体同仁证明只能作永久之证据,无论任何人不能在外抵押借款,尚有上列情形一概无效。”
![]()
2013 年 3 月 15 日,由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马紫晨教授一行五人,在市县文化局领导陪同下,来白庙村文化调研时讲到白庙村就是“梨园十四科”最后一期培训班所在地。
![]()
内容源自——掌握夏邑 微信公众号 马步青 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