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正处于精力充沛,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年龄。
有一年五一放假,想带着他外出旅游开阔视野、长长见识。
然而,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侄子时,小侄子想都没想非常坚决地的拒绝了!
我非常不解质问他理由,可无论我怎么说,小侄子就是不为所动。
“别说旅游了,他现在连家门都不出!”
姑姑在一旁生气地大声吐槽。
果然,相处的几天里,小侄子何止是不出门啊!
每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就窝在房间里玩手机。
房间东西乱七八糟,还不允许别人帮忙整理。
除了玩手机、打游戏,对其他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这不禁让我想起清华大学心理教授彭凯平说的一个观点:
中国孩子现在出现了四无现象。
简言之就是,他们对学习没有内驱力,对真实生活无兴趣,不爱社交,对生命更没有价值和意义感。
本是大好年华,却整天死气沉沉,不禁疑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躺平摆烂?
![]()
01
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作业时间超标率达63%,近视率较十年前增长18%。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儿童医院调查发现,12岁以下儿童的"空心病"比例攀升至27%。
一串串数据背后,无不显示当今孩子对生命探索的无意义、无价值感。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曾接待过一个初二小男孩,男孩空洞冷漠的眼神至今历历在目。
男孩很聪明悟性也非常高,小学一直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初一时,更是班里的奥数选手。
可就是这么优秀的孩子,在初二时,却成了班里的问题学生。
课堂走神、神情麻木、注意力分散,引以为傲的数学竟直接考砸了,老师和同学全都不敢置信。
那之后,小男孩更加过分,明目张胆的挑衅课堂纪律、甚至是逃课。
直到心理咨询师介入才发现,原来,小男孩是故意考砸的!
因为,这些看起来光芒耀眼的人生,从来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母强加给他的“压力”。
他一直在为父母而活,为成绩和奖项而努力。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什么活着。
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长期缺失,最终让他选择了放弃。
与其说孩子们在消极、躺平、摆烂,不如说是过早地对人生感到疲惫和无望。
![]()
02
中国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给孩子的爱太多。
不懂爱的父母,永远都在做加法,结果大人疲惫不堪,孩子痛苦不堪。
而智慧的父母,则擅长给孩子的人生做减法。
1.减少干涉,让孩子像孩子1
给孩子一个“树洞”,就是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娱乐、去休息、去阳光下奔跑嬉戏。
唯有真正经历过玩耍浸润的童年,孩子才能成长得像个孩子。
综艺节目《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微观辨水一战成名,被网友称为鬼才之眼。
翻开王昱珩的微博会发现,他在教育女儿也很奇葩——经常带女儿到处旅行。
一次采访中,他表示:
女儿一个学期基本有半个学期不在,一开始老师也担心她功课跟不上,后来发现都补上了。
她基本每次全班考前五名,我不要求她考第一名,第一名没朋友,保持在第一梯队就好。
在水哥看来,女孩的见识特别重要,一个女孩如果没有见识是挺可怕的事情。
世界很大很丰富,见识多了她才会宠辱不惊。
理解孩子,多正向表达2
正向语言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养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是深远。
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每一次成长。
语言发挥的力量不容小觑,父母给孩子的潜意识输入的是什么,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家庭氛围。
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理解,减少压力和粗暴,增加关爱和理解,让孩子真正快乐地成长!
3.丰富内心,成就孩子3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自己。”
不必用唯一的评判标准让孩子成为“学霸”“牛娃”,比起取得好成绩,让他们成为自己,更值得称赞。
减少学习的功利性,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才会由此变得更加丰富。
![]()
03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在《自主教养》中讨论过一个问题:
“父母为什么养育孩子?”
在他看来,搞清楚这个问题,比为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好父母更重要。
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
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