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陶鹏 通讯员 冯家乐)近日,在广东援疆专家、病理科主任曾弘的推动下,人工智能病理诊断技术正式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喀地一院”)落地应用。这项来自广东的前沿成果,让边疆地区的病理诊断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报告出具更快、诊断更准、质量更稳,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也标志着喀什病理诊断步入“AI+医疗”的新阶段。
![]()
病理学被誉为临床医学的“金标准”,是疾病确诊与治疗决策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地广人稀、医疗资源紧张的边疆地区,病理医生数量有限、标本量大、报告周期长,一直是制约临床发展的瓶颈。“病理医生的培养周期长、经验积累慢,而且人工阅片具有一定主观性。”曾弘坦言,这对基层医院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现实困境。
![]()
工程师在病理科进行培训
为破解难题,曾弘结合援疆工作实际,推动智能病理诊断平台引入喀地一院。该系统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第三方公司联合研发,涵盖宫颈液基细胞学、甲状腺细胞学、泌尿系统病理、淋巴结转移检测等多个模块,具备高兼容性与强大算法性能,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
在中山大学副校长林天歆的支持下,喀地一院完成服务器部署、设备调试与人员培训,正式启动“AI初筛 + 人工复核”的双轨诊断模式试运行。目前,AI系统已在宫颈细胞学、甲状腺细胞学、尿液脱落细胞学和淋巴结转移检测等场景开展初步应用探索,运行情况稳定。
“AI不会取代医生,但能让医生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用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和教学。”曾弘说。
据测试,系统上线后,医生的阅片效率可提升两到三倍;在甲状腺细胞学辅助诊断中,AI可将准确率提升至94%以上,显著降低漏诊率,为本地病理诊断的规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喀地一院病理科正依托该系统,探索建立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病理工作体系,推动宫颈癌早筛、淋巴结转移检测等项目逐步进入常态化试验阶段,为今后在全院乃至南疆地区推广积累经验。通过AI辅助诊断,年轻医生可以在系统结果的对照下快速学习、验证与修正,大幅缩短经验积累周期。曾弘说,“它能让年轻医生更快成长,让援疆成果留下可持续的动力。”
喀地一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田序伟表示,AI病理系统的试运行,是喀地一院探索“智慧医疗”建设的又一次新尝试。未来,医院计划在实际运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拓展AI病理在肿瘤病理、术中冰冻切片、区域远程阅片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打造南疆首个AI病理示范科室。
(编辑/田疆 审核/夏莉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