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决书是在一个铅灰色天空的下午送达的。1.0025亿,15年刑期——这些数字像冰冷的雨滴,打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台阶上,旋即洇开,不留痕迹。
旁听席有些空,媒体的镜头捕捉不到李石松的表情,只记录下一个穿着囚服的背影,与数年前那个在曲靖市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上剪彩、在省委常委会上侃侃而谈的身影,叠合又撕裂。这是一场迟来的了断,却更像一个漫长叙事的中间章节。
腐败故事常有,但如李石松这般,其仕途轨迹与一个边疆大省近二十年的发展脉搏如此微妙缠绕,其坠落又如此清晰地标记出时代转折点的,并不多见。
如今,曲靖的工厂依然轰鸣,红河州的梯田依旧层叠生绿。一个官员的起落,于山川而言,不过一瞬。但某些规则确实已悄然改变。数据造假不再能轻易兑换晋升的筹码,权力干预司法会留下难以擦除的痕迹,即便贵为中央候补委员,也不再是安全的“护身符”。
李石松的十九年仕途,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人欲望如何与制度漏洞共舞,最终坠入深渊。他的故事,既有攀登的励志表象,也有坠落的必然逻辑。而这场审判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则清晰地标出了时代的转向:一种更为精细、更为根本性的治理模式,正在试图封堵那些滋生腐败的缝隙。道路漫长,山峦叠嶂,但高原上的风,已然带来了不同的气息。这场未竣工的审判,其最终判决,将交由时间来书写。
一、 青云路:阳光下的阶梯与阴影里的账本
![]()
时间倒回世纪之交。李石松的起点,是许多精英官员的标准模板:高等教育背景,进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从秘书二处的岗位开始深耕。那些年,他伏案于公文堆叠的办公室,灯光常亮至深夜。
在同事模糊的记忆里,那时的他“沉稳、低调,材料写得扎实”,是领导眼中值得培养的年轻人。
2005年,他升任秘书二处处长,这被视为仕途的关键一步。也正在这一年,据判决书认定,他开启了另一本“账本”的第一页——非法收受了第一笔财物。
这像一种危险的并行:一条是阳光下的晋升阶梯,从处长到省政府副秘书长,再到红河州副州长,每一步都印着组织的考察与信任;另一条是阴影里不断累加的数字,在工程项目、企业经营的灰色地带悄然滋生。两种人生并行不悖,甚至相互滋养。
公开场合,他是锐意改革的技术型官员,尤其在担任省工信厅厅长期间,推动了一些产业升级项目,那是他的“高光时刻”,聚光灯下,前景一片光明。然而,阴影里的账本,其复利增长速度,或许远超了他公开政绩的积累。
2019年,李石松出任曲靖市市长,次年接任市委书记,达到了地方主官权力的顶峰。曲靖,这座云南的工业重镇,成了他抱负与欲望同时展演的舞台。他大力推动城市建设,一些基建项目快速上马,坊间称其“魄力十足”。
魄力的另一面,是权力不受制约的任性。工程承揽成为利益输送的便捷通道,职务提拔构建起私人化的关系网络。他在曲靖的岁月,是其腐败行为的“高峰期”,也是其“道德败坏”、“贪图享乐”等违纪行为集中暴露的阶段。高光与阴影,在此处形成了最刺眼的对比。
2024年1月,李石松攀上个人仕涯的顶峰——升任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并当选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这本该是多年努力修成的正果,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场登顶,在事后看来,却充满了“断崖”前的征兆。仅仅五个月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审查调查通知,为这一切按下了终止符。那座他用十九年搭建的权力大厦,在根基早已被蛀空后,于顷刻间显露出原形。
二、 数据的幽灵:一场共谋的“精致骗局”
![]()
在李石松的违纪清单中,“对统计造假失察”这一条,看似技术性过失,实则是一把解锁其背后扭曲政绩观的钥匙。在一种“唯GDP论英雄”、“数据出官”的潜在规则驱动下,统计数字不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异化为一种可以精心雕琢的“修辞学”。
在一些市县,特别是其曾主政或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数据雕花”曾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技艺。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这些干巴巴的指标,被赋予了决定仕途浮沉的魔力。李石松的“失察”,在很多观察者看来,更近乎一种“默许”乃至“共谋”。当虚假的繁荣数字能为他主政的地区贴上“快速发展”的标签,进而成为他个人政绩的漂亮注脚时,戳破泡沫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这种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政绩观,腐蚀的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更是公共政策的根基。资源可能被错误配置,真正的问题被浮夸的数字掩盖,民生福祉在漂亮的报表前被悬置。
李石松案发后,云南迅速推行“统计数据交叉核查机制”,正是一场针对性的“拨乱反正”。这不仅是技术补丁,更是一次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艰难召回,试图驱散弥漫在决策层头上的“数据幽灵”。
三、 审判之后:未竣工的城池与永续的施工
![]()
15年刑期,500万元罚金,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倾覆。但对于一个地域的政治生态而言,李石松案的意义,远不止于对一个个体的惩处。它更像一次深入肌体的“地质勘探”,清晰揭示了权力失范的断层所在,也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制度性加固工程。
案件的审理本身就是一个强烈信号。打破地域限制,由贵州司法机关异地管辖,有效杜绝了“人情案”、“关系案”的干扰,彰显了中央破除腐败壁垒的决心。而判决之后,云南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更具深意:“厅官以上案件跨省管辖”协作机制的探索,旨在永久性地给地方保护主义架上栏杆;“财政专项资金阳光平台”的建立,试图让每一笔钱的流向都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给权力套上“电子镣铐”;对领导干部亲属经商的“禁业清单”细化,则是试图斩断“官商旋转门”的利益链条。
这些制度修补,琐碎、技术性强,缺乏戏剧性,却远比一场审判更能定义未来。它意味着反腐正从“清除烂树”的攻坚战,转向“改良土壤”的持久战。反腐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因此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冷峻的认知:只要权力存在,对它的监督与制约就必须是一场永不停工的“城池建造”。李石松案的判决,只是夯实了其中一块墙砖,更大的工程,仍在日常中默默推进。
11月18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云南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李石松受贿一案,对被告人李石松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万元;对追缴在案的李石松犯罪所得财物及孳息依法上缴国库,不足部分继续追缴。
经审理查明:2005年8月至2024年3月,被告人李石松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1.0025亿余元。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检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