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笔者走进开阳县龙岗镇卡比村肉牛养殖基地,圈舍里一头头西门塔尔牛毛发油亮、膘肥体壮,正悠闲地嚼着草料;基地周边的青竹、牧草长势喜人,构成了一幅“草丰牛壮”的生态画卷。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正以肉牛养殖为引擎,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
开阳县龙岗镇卡比村肉牛养殖基地。
卡比村地处龙岗镇北部,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3387名村民涵盖9个民族,依托耕地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优越自然条件,村“两委”经多次调研,于2021年启动肉牛养殖项目,将其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核心产业。如今,基地已发展成为存栏290余头、年出栏约100头的规模化养殖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牛基地”。
据了解,该村创新推行“饲料种植+加工+养殖”闭环模式,在保障肉牛品质的同时,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为解决饲料供应问题,村集体统一承包该村的闲置土地,组织村民种植青竹、牧草,不仅让肉牛吃上“生态口粮”,更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双重收益。
![]()
饲养肉牛。
“目前,基地存栏量已超过200头,年出栏约100头,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以上。更重要的是,项目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顾好家,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卡比村党支部书记徐仁和介绍道。
产业发展的红利,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曾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汪永林便是受益者之一。“现在在这里干活,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既不用外出奔波,又能照顾到家里,感觉挺好的。”卡比村村民汪永林高兴地说。
据悉,卡比村还借助开阳县肉牛养殖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扩大养殖规模,并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优化饲料加工环节,持续完善“种养殖+加工”复合产业体系。谈及未来,徐仁和表示,将继续科学规划养殖布局、完善精细化管理、优化产业经营模式,让肉牛产业持续“犇”跑,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从闲置土地到“希望田野”,从零散养殖到规模经营,卡比村以肉牛产业为纽带,串起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上,正奋力书写着“牛气冲天”的崭新篇章。(图/文 李茂、肖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