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江苏科技大学前首席科学家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科研经费的新闻引发社会哗然。媒体调查发现,这位“首席科学家”的履历中,高考状元、研究成果、奖项荣誉等多处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甚至被质疑是“高中学历当博导”。号称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引用6000余次,却“查无此文”。这让人不禁要问:连首席科学家都是假的,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不能假?
![]()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位“一身假”的人物,是如何通过高校层层审核,坐上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的宝座?学校的资格审查机制何在?人事部门的职称评审又是如何过关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有意助纣为虐?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
事实上,郭某并非孤例。从假科学家、假教授,到假工艺美术大师、假非遗传承人,再到假官员,如今的“冒牌货”可谓林林总总,层出不穷。这些造假者不仅玷污了学术和职业的圣洁,更侵蚀着社会的诚信根基。
说起假官员,有两位堪称“典范”。一位是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她“除了性别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通过伪造姓名、年龄、家庭背景和入党材料,一路高升。另一位是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这位“五假干部”年龄、学历、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及家庭情况全部造假,靠着金钱开道,硬是从老板一路升至副部级。这些案例触目惊心,却又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造假之风同样席卷了工艺美术领域。如今,老板摇身一变成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按照评审规定,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需要获得国家级奖项、专业技术职称、发表专著论文、作品被国家专业博物馆收藏等条件。
然而,许多根本不是手艺人的老板,却能轻松获得这些荣誉。他们拿着别人的作品去评奖,而评审部门却似“睁眼瞎”,一路绿灯。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的职称是如何从初级一步步评到高级的?政府有关部门又是如何进行资格认定的?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连一句话都写不通顺的人,竟然也能“写出”专著和论文,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究其根源,造假成风背后是利益的驱动和监管的缺失。一方面,“大师”、“首席科学家”等头衔背后连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以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一旦获此殊荣,作品价格瞬间翻番,甚至上涨数十倍。这种诱惑让不少人心甘情愿铤而走险。另一方面,评审机制的不透明、监督机制的缺位,为造假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地方部门甚至主动“助攻”,帮助造假者完善材料,打通关节。
更值得警惕的是,造假文化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一些人通过造假轻易获得荣誉和利益,而诚实守信者却要付出更多努力时,便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久而久之,造假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演变为一种社会风气。
为什么造假如此胆大妄为?为什么造假越来越盛行?除了审核不严,缺失监督,关键是造假的成本太低,没有什么风险,如果对审核不严、故意放水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惩,造假还能如此盛行?
郭某这位“首席科学家”虽然被抓,但如果不追查江苏科技大学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的失职,甚至是渎职,不进行严厉惩罚,这种恶劣的事就仍然会发生。假科学家、假官员、假工艺美术大师、假非遗传承人的层出不穷,根子上还是他们造假的风险太低,政府相关责任人员没有得到严厉的惩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