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空中俯瞰芜湖神山智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本报通讯员 陶海金 摄
![]()
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的大砻坊科技文化园。 本报记者 阮孟玥 摄
![]()
大砻坊科技文化园主楼。本报记者 阮孟玥 摄
芜湖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以“一区三带多园”为框架,即以神山智谷为核心区,纳入滨江文化场景应用带,融合镜湖文化消费体验带,囊括神山文化科技创新带,联动游戏动漫、汽车文化、具身智能、低空文旅等重点园区,深化产城融合,构建“产业+场景+消费+旅游+活动”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芜湖有一座山名为“神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于一体。相传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此铸剑,如今这里是芜湖市地标性公园和城市会客厅。以“神山”为名,一个高能级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崛起。
芜湖市正全力打造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以科技赋能文化,以文化赋能城市。预计到2027年,文化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到2030年,文化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1个至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争当全省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
科创+产业,
打造城市新地标
站在神山智谷长廊远眺,玻璃幕墙与神山公园的无垠绿意相映成趣。这座总建筑面积49.26万平方米的产业新城,突破传统园区单一功能局限,通过配置人才公寓、食堂、健身房等生活休闲设施,构建起宜创宜业的产业生态圈。
“我们不仅提供科研办公空间,更注重‘人—产—城’的融合发展。”芜湖市镜湖科创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军介绍,“比如这里为初创团队量身定制了办公场地,一个工位起租。”这种灵活方案更是为打造人才建设高地和“双创”生态圈提供了保障。
神山智谷既是鸠兹科创湾创新园区的一部分,又是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的核心区。依托芜湖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神山智谷正成为文化科技企业的集聚高地。园区以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为基石,重点布局数字创意、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文化赋能创新领域,为芜湖制造业和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添力赋能。目前,神山智谷招引企业中具有文化科技属性的企业占比过半,涵盖文化科技、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神山智谷即将全面竣工,其意义已超越单一产业园区范畴。作为芜湖连接长三角的重要枢纽,镜湖区凭借“一小时达合肥南京、两小时直达上海杭州”的交通优势,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了快速触达核心市场的通道。神山智谷不仅是产业融合的新高地和人才汇聚的强磁场,更通过文化要素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助力芜湖在区域竞争中构建差异化优势,为城市文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文化+场景,
激活消费新动能
与此同时,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三带”建设同步推进:滨江文化场景应用带的中储粮工业遗址、老船厂1900等项目正加快规划与建设,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位置优势,塑造了一批文旅新地标;镜湖文化消费体验带的步行街银泰INPARK、陶塘里、堂子巷等文化街区,带动“文化+旅游+商业”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消费体验;神山文化科技创新带中的直播经济产业园、大砻坊科技文化园等已初见规模,形成短剧、直播等新业态集聚的态势。
芜湖滨江地带,一座拥有百年记忆的老船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老船厂1900中央绿轴公园盛大开园,联动举办“芜湖长江艺术节·1900酿造计划周”活动,吸引游客15万人次。
斑驳的龙门架、耸立的塔吊、硬化的船厂码头......走进老船厂1900,工业时代的记忆被精心保留,并被赋予全新的功能。作为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滨江文化场景应用带”的核心项目,老船厂1900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建筑外立面溯源之美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升级改造。
“我们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船厂的美学馆由昔日的船体加工车间改造而成,如今兼具承展和售楼部招商功能;而新厂区打造的区域则成为演出、发布会的热门场地。项目负责人说:“这里不仅是打卡景观,还承担着城市会客厅的功能,可以在这里进行策展和一些活动。”
老船厂1900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深度融合工业遗存与汽车文化。在14栋老旧厂房里,昔日的车间焕新再现,聚焦汽车文化产业,重点布局汽车直播生态、汽车定制改装领域。汽车文化与创新中心利用老建筑群,汇集商业办公、住宅和文创空间,举办各类汽车展览,以及进行一些奇瑞汽车直播,开展汽车定制、改装等后市场服务。同时,项目还成功引进了NBA篮球公园等安徽首店3家,梦田livehouse等芜湖首店8家,形成多元消费矩阵。
文化场景驱动激活消费新动能,这种模式在镜湖文化消费体验带的项目中也得到验证。步行街银泰INPARK凭借“街区+盒子+公园”商业新格局和“湖街一体”独特景观,在国庆中秋假期成为市民“回忆杀”,客流超110万人次。而芜湖古城作为长江南岸保存最完好的城央古城,推进“文化+旅游+商业”一体化发展,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05万人次,商户销售额超2亿元,同比增长33%。
老船厂1900、中储粮工业遗址、雨耕坊国际文化街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场景共同构成了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的消费图谱。随着神山文化科技产业园的逐步成熟,“文化场景+消费”的模式正在释放更大能量。
短剧+直播,
释放市场新活力
走进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的大砻坊科技文化园,百年的青砖老厂房映入眼帘,这里曾是芜湖近代工业的起源地——1890年的益新面粉厂。
2013年芜湖市“复活”百年建筑,对园区原有的8栋建筑进行全面改造修复。空间的重塑带来产业的集聚,如今这片工业遗存已成为国家级科技文化企业孵化器。
安徽砻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雪敏介绍,目前大砻坊科技文化园已引入60多家科技文化类中小企业,2024年园区营业额达9亿元,税收贡献约4000万元。
园区内,新成立的砻坊传媒公司虽然仅有10人团队,但创作能力不容小觑。“今年已拍摄五部微短剧,其中两部在芜湖出品,预期收益率可达200%。”公司负责人透露。面对短剧这一新兴风口,大砻坊展现出敏锐的产业洞察力。园区正在规划建设芜湖砻坊短剧梦工场项目,依托现有近2万平方米建筑及周边老厂房地块,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导入影视创作、服道化、培训、直播、AI等短剧全产业链资源。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长三角片场短剧基地’,积极布局‘短剧+文旅’的创新发展生态。”镜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叶晨表示。如今,园区内企业拍摄的芜湖首部非遗铁画题材微短剧《画铁仙师》,在抖音等平台上线后累计热度突破5000万。这部与镜湖区文旅体局合作的作品,成功将芜湖本土IP元素推向全国。
同样的转型故事也发生在神山文化科技创新带的另一侧。利用绿地闲置楼宇建成的直播经济产业园,配备了共享直播间、智能选品中心等设施,形成了“拎包入驻”服务体系。直播经济产业园建立“专业运营+政策扶持”双轮驱动机制,通过举办直播电商峰会等活动搭建招商平台,涵盖供应链企业、数字营销服务商等全产业链。目前,累计入园企业超200家,培育规上企业14家,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4亿元。
当文化基因注入科技血脉,有限的土地生长无限的可能。芜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这一资源优势出发,结合当前的短剧、直播等新兴业态,一座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创新图谱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范克龙 阮孟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