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只手绘风的抽水马桶,是张淳今年新换的手机壳主图。张淳,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吉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过去大半年间,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进无卫生设施居民家的改造,让手拎马桶成为历史。“大家都叫我‘马桶书记’。”
绰号能被叫响,因为工作委实复杂。自2016年起,上海逐步开展“一平方马桶”和排污管道铺设等改造工程,留到最后的手拎马桶,可谓“忧中之忧”。
其中,既有居民被马桶“拎”走多年幸福的过往之忧,又有加装抽水马桶时各种矛盾交织的当下之忧,还有装完了后续怎么管的后顾之忧。一只手拎马桶,触发了烦恼的“多样性”。解忧,解的是眼下的日常困顿,也是以改造为切入口,理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堵点。
居民期盼“对冲”现实难题,这考验着基层智慧,更依赖各方协力创新。为每家每户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亦折射着基层治理的解难之路。
量体裁衣一户一策,解过往之忧
手拎马桶,在一些居民生活里存在了几十年。一句“多少有些不方便”落入日常,也容易化作矛盾纠纷的入口。
![]()
今年4月25日拍摄的家住杨浦区的王君华老伯出门倒痰盂。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曾经,家住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陈阿姨有块心病:小孙女不愿意来家住,原因就是放在门口的那只痰盂罐。“小朋友觉得痰盂用起来不方便,有味道。”亲情被手拎马桶阻隔,陈阿姨很是苦恼。
70岁的黄永安在虹口区祥德路180弄17号的系统房里住了35年,吃喝拉撒睡都在13平方米的空间里。起先,老两口觉得日子能凑合,随着年纪渐长,倒马桶的路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险”。这些年提到拎马桶,他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场景:下雨天,边撑伞边提着马桶去公共厕所,天雨路滑,顾得了这头顾不到那头。“我因为倒马桶摔过,很多老邻居也摔过。”
仅10平方米出头的老公房里挤着一家三口,这是袁克荣在徐汇区漕溪三村近20年的居住状态。每天清晨,这里的男住户们拎着马桶下楼去清洗,“哗啦啦,每天跟闹钟一样”。更闹心的是,最近的公共厕所在百米外马路对面的漕溪公园旁,晚上9点就关门。“万一有人晚上拉肚子就尴尬了,所以家家户户会多备一个痰盂应急。”
采访中,还有许多居民一再抱怨“手拎马桶”的不便,又不愿透露名字,不给拍摄照片,“要是让老同事看见,没有面子……”
尽管生活中有种种无奈,但真要加装卫生设施,居民的顾虑也没少。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怿说,项目前期,区房管局、街道、居委会组建工作组,会同设计公司的技术顾问逐一上门踏勘,综合居民需求量体裁衣,“一户一策”给出让居民满意的改造方案。虹口区则通过分批施工,打造加装卫生间“样板房”,并联合施工方为居民提供家具搬运、其他卫生设施管道预装等服务,让其他居民从观望到“举手”。
一个个手拎马桶销项,居民心头多年的乌云散了。
![]()
家住虹口区祥德路180弄的黄永安买了台盆安装在抽水马桶旁。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装好了抽水马桶,“小孙女现在经常来”,陈阿姨的心结了了。
黄永安和邻居们买了台盆、淋浴设备安装在抽水马桶旁,“把小空间充分利用好,加装抽水马桶结果加出个卫生间”。
干湿分离的卫生间在家中落地,曾不得不带着一家人搬离的袁克荣做了决定——搬回老房,安心养老。
“宝兴十法”“三所联动”,解当下之忧
改造进入攻坚阶段,由于房间面积狭小、邻里矛盾激化、管道难以铺设等带来的“忧”一个比一个难。
“拖把爷叔”,是虹口区宝安支路51号居民陈国斌在完成卫生设施改造后留下的“名号”。仅8平方米的房间怎么腾出近四分之一的面积加装电动马桶?用了几十年的双人床成了首个需要调整的对象,换成高低床占地面积“立省50%”;大橱调个位置,再“挤”出一个转角的面积;斜靠在门口好多年的长柄拖把,重新做个短柄装上去,便能在“立锥之地”中“立”起来,陈国斌也因此得名“拖把爷叔”……经过“细抠”,陈国斌终于第一次拥有了自家的卫生间。
除了面积小腾挪有难度,邻里矛盾在这样的老房子里,也成为掣肘抽水马桶安装的主因。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工作人员严旭鹏坦言,正因为空间有限,碰到要安装抽水马桶这样需要排管、借道的事,一丁点的邻里矛盾都会被放大:有的说新装管道落水声响,噪音影响休息;有的说楼上要在自己卧室上方装卫生间,不能接受;有的并没具体理由,抛出“破坏风水”,其实是借马桶说事儿……
![]()
在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吉祥居委会,各方恳谈会开了十几次。 张淳供图
张淳也说,过去半年,就在居委会办公室,各方恳谈会开了十几次,而计划外的居民调解、协商还有几十次。“一般要谈个五六次,直到彼此把窝在心里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疙瘩’都讲出来,大家才能看到解决的希望。”
家住宝安支路47号的纯老户米舟(化名)夫妇与楼下邻居曾因琐事闹僵。此次,安装电动马桶排管又必须经过楼下。起初对方“寸土不让”。居委会干部一次次上门劝说,希望他们能让老人在晚年改善生活。“磨”了好几次,楼下最终点头同意。社区干部又“趁热打铁”,做起老两口的工作:“他们能让步,很不容易,你们也要放下芥蒂。”如今,两家人的关系大为改善,碰上面会客客气气彼此打招呼了。
除居委会、街道点对点与居民交心畅谈外,“三所联动”矛盾化解机制、“宝兴十法”等好用管用的群众工作经验也被灵活接驳进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在虹口区宝安支路79弄,二楼一户居民同意拿出23平方米的空关房屋,让3户邻居实现不出门洞即可如厕;在黄浦区丽园路567号,永业集团采用“分段分置+增压排污”技术方案,在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基础上,为20余户居民加装了卫生设施。
多想一步多干一点,解后顾之忧
抽水马桶安装好了,能不能用得顺心?出现问题,后续有没有人管?……在卫生设施改造过程中,这些都是居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
杨浦区“手拎马桶”居民家配备了卫生设施,原本用来刷马桶、洗痰盂的马桶刷、污水斗都废弃不用了。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在杨浦区,针对管道铺设、防水处理等关键的隐蔽工程,项目工作组全程参与质量查验,对照施工标准逐一核对,确保工程符合安全规范。同时,居委会定期回访,街道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收集居民对改造设施的使用反馈,一旦发现运行中的问题,马上协调维修人员处理,确保改造后的设施设备能长期正常使用,让居民的“便利生活”不打折扣。
虹口区则通过订立系列公约,确立维修主体、维修费用支付方式等维保内容,保障新装卫生设施的后续使用。考虑到高龄老人的安全需求,“施工单位对其改造内容进行保修,保修期一年”也以条款形式,被清晰写入相关的《确认书》。
结合改造,不少老旧房屋的管线也同步得到疏通和换新。在黄浦区宁波路620弄17号,南京东路街道不仅邀请周边居民多次查看卫生设施改造的施工进展,还推动管道重排,解决了楼内居民洗手盆、洗衣机漏水等问题。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和江浦路街道都有这样的小区,由于自来水管道堵塞,居民家常年水压不足,这次改造将自来水管同步进行翻排,保障居民用水不受其他用户影响。“把好事做到底,让居民的实惠和便利真真实实、扎扎实实。”陈怿说,除了加装抽水马桶,考虑到居民生活的长远需求,街道还在无卫生设施改造工程中尽量挖潜,为有条件的居民预留、配置淋浴房空间,从解决刚需升级为提升品质。
![]()
虹口区祥德路180弄居民周刚特地翻出伴随多年的痰盂,和新装抽水马桶一起“立此存照”。 杨伯荣摄
由于此次涉及手拎马桶改造的家庭以老年居民为主,考虑到使用安全,全市多个点位在改造过程中都主动在厕所、浴室中同步安装了无障碍扶手,有的还免费提供线路检修、房屋小修小补等服务,让改造“暖到居民心里”。
原标题:《手拎马桶攻坚记 | 解忧,怎样填补缺憾落定预期》
栏目主编:王嘉旖 文字编辑:占悦
来源:作者:文汇报 单颖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