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读透”一本书
而有的学生只是“翻过”一本书?
为什么孩子读书不少却未见长进?
从“刷题郎”变回“读书郎”
这条路究竟该怎么走?
11月15日下午
在深圳读书月“校长谈阅读”活动上
宝安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袁卫星
以“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为主题
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场
关于阅读价值与回归的深层对话
![]()
以下内容整理自袁校长的分享,内容有删减: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湾区之眼这个深圳新兴的文化地标,与大家交流分享。我今天的主题是: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
为爱读课外书的孩子撑腰
今天,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把学校建成图书馆,让学生变回“读书郎”。当前,“刷题”现象盛行,学生某种程度上成了“做题郎”“应试郎”。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刷题”转向真正的“读书”,厘清二者关系。
我们学校拥有诸多现代化设施。然而,我最看重并经常流连的,是学校的图书馆。
初中部拥有单体面积超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高中部第一图书馆(1200平方米)已改造完成,第二图书馆(1800平方米)也正在建设中。
我的理想就是构建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因为“悦读”的“悦”是愉悦,没有优良的环境,何谈愉悦的体验?
在我们学校,午休时段和下午四点半文化课结束后,图书馆里静心阅读的场景与操场上生龙活虎的景象相映成趣,令人感动。我甚至认为现有的图书馆空间仍不足够,计划在走廊、角落都设置书架,让书籍遍布校园。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是搞教育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几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
第一句话是:一个真正的人,灵魂深处应存有精神宝藏。精神宝藏是什么?其实就是他通宵达旦阅读过的一两百本书。
另外一句是: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拥有一个图书馆,就足以称之为学校。为什么?因为书籍承载知识与伟大思想,阅读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伟大灵魂对话。
我曾遇到一个孩子,每天在图书馆待到闭馆都不愿离开。询问后得知,其父亲认为他读的是“闲书”,回家阅读会受责难。为此,我专门致信其家长,题为《为爱读课外书的孩子撑腰》,我作为一个校长,要为孩子撑腰。
![]()
阅读为什么至关重要
从教育目标和现实需求来看,阅读至关重要。
首先,在课程体系中,阅读素养居于核心地位。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学生需着力培养四大素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其中,阅读素养被置于首位。
国际研究表明,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起应掌握的最重要能力(没有之一),它是学习其他知识、自信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乃至生存需求的基础,也是提升鉴赏力、接收信息、滋养精神世界的关键。
我的老师朱永新教授,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我们倡导“有效阅读”,即兼顾效率与效果,切实提升阅读素养。
其次,当前的考试评价体系正显著变化,愈发注重考查综合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与运用能力。
以物理监测为例,一道初二物理质量监测题,提供实验数据表格,要求分析并写出结论及解释。这不仅考查物理知识,更首先考查“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的阅读能力。数据显示,仅14%的学生能高水平作答,这要求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文字表达能力。
再来看看语文考题,一道考查传统书信“提称语”使用的题目,涉及判断苏轼与苏洵(父子)、李白与杜甫(朋友)、曾巩与欧阳修(师生)、左光斗与史可法(上下级/师生)等人物关系,并匹配恰当的敬语。这无法靠死记硬背应对,必须依赖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广泛的阅读。
当前命题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无情境不命题”的原则,题目多置于生活情境中,读题理解本身就需要更强的阅读素养,可谓“全科考阅读”趋势显现。
再者,着眼于未来的升学选拔,阅读积累同样关键。回顾以往顶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如“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等,这些问题考查的是思维深度、知识广度、视野格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非机械刷题所能应对。
![]()
圈点勾画,让阅读留痕
有家长困惑,孩子读书不少却未见长进。这常与阅读缺乏积淀有关。
语文学习远不止于文字表面,它承载着璀璨的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其奥妙无穷。唯有广泛、大量的阅读,才能实现从“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蜕变。
积淀的核心在于深度理解,而非浅尝辄止。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为例,“床”通常被解为卧具,然考证辞海可知,“床”亦作“井上围栏”解。结合李白客居扬州旅馆的背景,于院中井栏边望月思乡,意境更为贴切,且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床”相互印证。再如《世说新语》载,魏文帝曹丕于王粲葬礼上命众人学驴鸣送行。若仅视作无厘头,便错过了深意。
由此可见,真正的阅读,需穿透文字,抵达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历史真相。
其实学习就是对话,三重对话。
1、与文本对话(前提):强调深度预习。这并非简单标注生字词,而是带着自身的经验与思考,主动与文本碰撞,产生疑问与感悟。这能极大提升课堂参与的投入度与思维的沉浸感。
2、与师生对话(桥梁):课堂不仅是“说”,更要善于“听”。在倾听师生观点时,要紧握笔杆,在预习基础上进行“圈点勾画”,印证、补充或质疑自己的初读想法,做好笔记。这种带着思考的倾听,其思维强度远超被动接受。
3、与自己对话(归宿):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完善自我。课后需及时反思,梳理未解之惑,内化所学。“阅读,是在陌生的地方遇见熟悉的自己。” 正如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仅要理解老画家以生命作画救人的情节,更要感悟其中关于希望、信念与生命价值的启示,映照自身,获得精神成长。
我这里还有一个技巧性的东西要教给大家,就是要学会“圈点勾画”。阅读分泛读与精读,对于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必须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让阅读留下思考的痕迹。
“圈点勾画”应聚焦于:
◆与文章题目(文眼)相关的关键处。
◆标志时间、空间转换的语句。
◆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核心描写。
◆议论性、抒情性的核心语句。
◆运用特殊表现手法或修辞的精彩之笔。
笔不离手,方能与文本深度互动。我曾以《半边山塘》短文为例,若未圈出“大年三十晚上”(心情凄惨)与“阳历新年”(心情喜悦)两个时间点,以及关键的转折连词“但是”,便难以准确把握作者于阳历新年旧地重游的喜悦心情,以及其用以反衬今昔之变的写作匠心。
缺乏“圈点勾画”的阅读,易流于“囫囵吞枣”。
为深化积淀,可尝试“专题式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围绕一个作家、一个主题或一种文体,进行集群式、比较式的深度阅读。例如,学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拓展阅读他的其他著作,了解其生平,从而更立体地理解其作品与思想。从一篇课文到一本名著,从一个作家到一个时代,如此,知识方能形成网络,理解方能趋于深刻。
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图书馆,也呼吁家庭建设成为书香门第,并给予孩子充足的阅读时空。这无论是对于他们应对当前的学业挑战,培养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还是长远地成长为精神丰盈、有能力、有担当的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袁卫星校长的分享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随后的互动中,多位观众结合自身困惑踊跃提问,袁校长均予以详尽而耐心的解答。
问题一:
袁老师,我今年初二,老师推荐的名著,我读不下去,怎么办?
袁卫星校长:
同学你好,这个问题很常见。读不下去,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可能是书和你之间暂时缺少一座桥梁。
你可以换个方法,变“学”为“教”:和自己做个约定,比如“我读完这本名著后,要去给小学的弟弟妹妹或者同学讲一遍里面的故事”。带着“教”别人的任务去读,动力会不一样。
还可以寻找“阶梯”:有些名著直接读有难度,可以先看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或者听听名家导读,了解背景和人物,有了兴趣和基础再读原著,就像先看看风景再爬山。
要允许“连滚带爬”地读:初期不必强求字句都懂,可以“囫囵吞枣”地先读起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追求整体故事和阅读的快感。重要的是先和书交上朋友。
总而言之,不要硬逼自己,而是想办法为阅读创造动力和情境。这样,读书才会从“匆匆忙忙连滚带爬”,逐渐走向“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问题二:
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用听书的方式代替读书吗?
袁卫星校长:
听书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但不能完全替代亲手捧读。
听书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培养语感,获取信息,作为入门和泛读非常好。但亲手阅读不可替代:真正的有效阅读需要“批文入情”,需要我们拿着笔圈点勾画,与文字深度对话。这个过程是训练思维、沉淀语言、进行审美鉴赏的关键,听书很难实现这种深度互动。就像看导游图和亲自去风景地深度游,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总而言之,听书优于不读,但深读胜于听书。 二者可以结合,以听促读。
问题三:
袁校长,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推荐什么书给学生看?
袁卫星校长:
我给老师们的建议是:没有一份“万能书单”,最好的推荐是“因材施教”。
首先,可以推荐权威分级书目。比如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阅读书目,或朱永新教授团队研制的“中国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些书单经过了专家论证,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其次,推荐的原则是“广谱”且“均衡”: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能只读某一类书。文学、历史、科技、社会、哲学等都应有所接触,就像营养要均衡一样。
再次,要从教材走向课程:善于从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出发,引导出对整本书、对这位作家、对这个主题的专题式阅读。例如,学了鲁迅的一篇文章,可以推荐《朝花夕拾》;学了说明文,可以推荐优秀的科普读物。用课内带动课外。
在我看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推荐书单,更是创设阅读情境,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整理、编辑:kak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