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
前言
最近河北的李老板有点闹心,本来想趁着冰糖橙上市的旺季,去“褚橙”的老家云南哀牢山收一批好货,结果3000多公里的路跑完,迎来的不是金灿灿的熟果,而是一筐筐泛着青气的“半生果”。
更让他窝火的是,中介一句“云南规矩就这样”,差点把生意纠纷变成地域矛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
收果却被骗
这事儿不是道听途说,11月19日云南玉溪水塘镇人民政府已经发了官方通报,把来龙去脉说清楚了。
纠纷双方就是河北采购商李某和湖北宜昌籍的中介王某某,政府之前已经组织过两次调解,因为定金退还的事儿没谈拢现在还在跟进,通报里特意提了一嘴,王某某确实说过不当言论,这也算是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
李老板做网络水果生意有些年头了,手里有稳定的客户,对品质要求向来严格,这次去哀牢山,一是冲着这儿的口碑,毕竟是出“褚橙”的地方,品质按理说有保障。
他也是想着能帮当地果农多销点货,算是双赢的美事,为了挑到好果,他特意带着专业的测糖仪,心里的标准也很明确,果子得全黄,糖度必须在12到13之间,差一点都不行。
通过当地熟人介绍,他认识了中介王某某,这人一开始话说得特别漂亮,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这儿摘果都是摘黄留绿,老果农不会砸自己招牌”,旁边的工人也跟着附和。
![]()
李老板当场就测了样品,糖度刚好卡在合格线以上,加上熟人背书,他也就放下了戒心,当天就付了5000块定金,还花3000多订了五百多个筐,就等着装货返程了。
现在回头看,这一步其实埋了个大雷,做过产地收购的都知道,“熟人信任”这东西有时候真不靠谱,尤其是没落到纸面上的承诺,翻脸就可能不认账。
李老板后来也后悔,当时就想着省点事,用信任换效率,没成想最后栽在了这上面。
![]()
11月18日,到了约定收果的日子,王某某开始不对劲了,一会儿说工人没到齐,一会儿说山路难走,磨磨蹭蹭到上午九点才带着李老板进园。
一进园李老板心里就凉了半截,地上摆着的几十筐果子,大半都是青的,只有零星几个带着点浅黄,跟之前约定的“全黄”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赶紧拿出测糖仪再测,读数清一色在11到12之间,刚好差了一个档次,根本达不到销售标准。
![]()
口头协议陷入争议
更让他绝望的是,抬头一看果树,枝头上光秃秃的,别说符合标准的熟果了,连没长熟的小青果都被摘得一干二净,这意味着他连挑挑拣拣的余地都没有,交易的主动权完全被中介攥在了手里。
李老板压着怒火找王某某理论,对方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那句“云南规矩就是果子带点黄就算成熟,你不懂就别来收购”,直接把李老板噎得说不出话。
更过分的是还补了一句“在云南难道就按河北的规矩办事吗”,硬生生把品质问题扯成了地域问题。
![]()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地域规矩的事儿,通报里写得清清楚楚,王某某是湖北宜昌人,根本不是云南本地的,所谓的“云南规矩”不过是他推卸责任的借口。
哀牢山的冰糖橙口碑,是多少果农和守规矩的中介一筐筐攒出来的,就这么被一句“本地规矩”给抹黑了,最冤的还是那些老实本分的果农。
李老板也算仁至义尽,考虑到果农摘果不容易,提出折中方案,已经摘下来的果子,他按5000块钱全收了,免得果农亏本,没摘的就不要再摘了。
![]()
可王某某根本不领情,一口咬定“合同都签了,必须全额收购”,还说这是“入乡随俗”,这下彻底谈崩了。
李老板陷入了两难,全额收下吧,这些青果运回去也卖不动,损失只会更大,不收吧,5000块定金3000多块筐费,加上来回的路费住宿费,这些成本就得自己全扛了。
![]()
最后没办法,只能选择报警,把事情闹到了网上,网友们看完视频都炸了,有人骂中介没诚信,有人替李老板抱不平。
但也有不少人冷静下来分析,口头承诺在产地交易里到底算不算数,有律师分析过除非有录音、书面补充条款或者验收清单这些证据,否则口头约定的维权难度非常大。
李老板虽然有测糖仪的读数记录,但没有提前把“全黄”“糖度12-13”这些标准写进合同里,这就给了对方耍赖的空间。
![]()
维权还在进行中
很多外地采购商去产地收果,都得通过中介牵线,但这个群体的资质和行为谁来监管,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也没有信用记录可查。
外地客商本来就不熟悉当地情况,碰到王某某这种不诚信的中介,基本上就是任人宰割。
从法律层面讲,《民法典》里说得很清楚,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必须符合约定,交付不合格的话就得承担违约责任,定金的退还也有明确规定。
![]()
但问题在于,很多产地交易都是“先君子后小人”,合同条款写得模模糊糊,真出了问题取证都难。
就像这次的“成熟度”,王某某说“带点黄就算熟”,李老板要“全黄”,没有统一的标准,怎么说都有理。
这事儿对哀牢山冰糖橙的口碑影响不小,不少网友都说“以后不敢去云南收果了”,这种影响其实挺冤枉的,绝大多数果农和中介都是守规矩的,就因为个别害群之马,坏了整个地区的名声。
![]()
当地政府其实可以借这个机会做件实事,比如建立中介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把不诚信的中介拉进黑名单,再制定个冰糖橙收购的地方标准,让买卖双方都有章可循。
李老板说他维权不光是为了自己减少损失,更不想让后来者再踩坑,这话挺实在的,农产品交易要走得远,靠的不是“熟人面子”,也不是“地域规矩”,而是透明的标准和过硬的合同。
![]()
现在政府还在调解,我们也盼着能有个合理的结果,既让李老板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得让王某某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付出代价。
希望这次的纠纷能给整个行业提个醒,不管是采购商还是中介,不管是河北人还是云南人,做生意的底线都是诚信二字,砸了口碑容易,再想捡起来可就难了。
![]()
结语
最后也给要去产地收果的老板们提个醒,定金别急着付,付了就得写清退还条件,样品要留底,测糖、看色都得拍视频取证,合同条款别含糊,越细越好。
毕竟3000公里的路能跑完,但被坑的损失,可不是那么好补回来的,大家觉得这事儿该怎么解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