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泛舟的鹊山湖到今日游客如织的生态文化区,黄河依旧,但角色已易;鹊华依然,但气象已新。
文 | 张馨仪
2025年初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明确提出,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从“保起来”到“活起来”。与此同时,“文艺赋美乡村”计划将文化赋能作为激发内生的关键引擎,为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清晰路径,也让元代赵孟頫“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的咏叹,在七百年后终于有了当代答案。
国庆期间,济南上演了一场穿越七百年的文化对话——鹊山生态文化区单日客流突破6万,八天累计超二十万游客涌入这幅生动的《鹊华秋色图》。
在济南起步区,黄河依旧奔流,但角色已从“天堑”转为“内河”;鹊华依然对峙,却因文化IP的现代转化,成为济南“北跨”战略中凝聚认同的精神地标。
一河隔鹊华,千年失湖山
鹊山与华山,曾因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而名动天下。但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成为这两座文化名山之间的“切割线”。“齐烟九点”中最北的鹊山与南岸的华山,从此隔河相望。曾经“湖阔数十里”的鹊山湖,到清代时已严重萎缩。
清人任宏远在《扁鹊墓》中写道:“十里湖光暑气微,越人遗墓枕荒矶。”这“十里”所指,其实只是鹊山湖残存的一隅,即与大明湖相连的部分水域。而在鹊山脚下,昔日浩渺的湖面早已退为荒芜。
长期以来,“一面是城,一面是乡”的固化格局不仅在地理上切割了鹊华二山,鹊山湖的消失、“鹊华烟雨”的消逝,更在心理上划出了济南“南城北乡”的发展鸿沟。
一桥飞架,鹊华故道变通途
随着济南“北跨”战略的推进,黄河正从城市的“边界”转变为城市的“内河”。
起步区42公里黄河河道上规划了21处跨河通道,未来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将缩短至2公里,如今,济南黄河济泺路穿黄隧道、凤凰大桥、黄河大桥复线桥先后通车,已形成“10桥1隧”的交通格局,彻底改变了“过河靠浮桥、汛期便断联”的历史。
![]()
“桥多了,路宽了,过河如履平地”,大桥组团居民的感受印证了天堑变通途的现实。
轨道交通7号线与3号线二期加速北上,更让“轨道上的起步区”从蓝图驶入生活。
慢行系统的完善——如老桥增设非机动车专道、新建桥隧增设人行空间——让跨河不再是机动车的特权,而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
走出画卷,从纸上丹青到人间烟火
然而,物理连通只是第一步。正如当地居民所言:“从前黄河是一道‘鸿沟’,如今跨越大河如履平地,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拉近的同时,心理距离也更近了。”这背后,是起步区以“运营前置”思维推动片区开发的深意:桥隧拉近了距离,但真正的融合需要文化认同的黏合。
起步区敏锐捕捉到“鹊华”这一深植济南文脉的IP,将其作为重构认同的支点。2025年《济南市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将“鹊华城光段”列为沿黄三大核心段落,为文化复兴提供了战略载体。
鹊华IP的真正破圈,始于一场顶流媒体与千年古画的相遇。
2025年,鹊山生态文化区作为《鹊华秋色图》实景地,迎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中秋诗会》的录制,节目通过CCTV-1、CCTV-10黄金时段双频道联播,创造了累计超1.5亿人次的覆盖奇迹。节目将“非遗集市”嵌入山水实境,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自然“生长”。
![]()
这场文化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让地方性叙事一跃成为国民性文化现象。中新画家共绘《鹊华春色图》、新加坡青少年采风等活动,进一步推动这一IP从全国走向国际。
值得一提的是,鹊山生态文化区没有简单复刻《鹊华秋色图》的画面,而是以“一轴一塔三馆三区”的空间叙事,实现传统意境的当代转译。齐风坊的流线屋顶取意画中山势,如梦令建筑融合古今韵味,形成“济南八景”的当代诠释。
无人机表演以天为幕勾勒鹊华轮廓,光影技术让古画“活”了起来。这种“技术+文化”的融合创新,让七百年前的审美在当代找到全新表达。
![]()
鹊华中新园内,黄河文化元素与南洋风情巧妙融合——14米瀑布取意“黄河之水天上来”,与新加坡授权的鱼尾狮相映成趣。国庆三天近10万客流的市场反响,证明了这种文化融合的强大吸引力。
再造体验,让流量变留量
鹊华IP的打造,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治理智慧:不是堵截,而是疏导;不是割裂,而是融合。
这与单霁翔倡导的“活态遗产”理念一脉相承:“当文化遗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保护就会变成自觉行动。”
在实践层面,起步区探索出“首店经济+潮玩业态”的创新组合。漫读书店、星际玩家潮玩店等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印证了“为体验买单”的新消费逻辑。
免费入园的政策智慧,既守住文化惠民的公益底色,又通过多元消费场景实现可持续运营。正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军所言,这里已超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文化提升商业品质、商业反哺文化创新”的共生体系。
![]()
随着“黄河时代”的到来,济南起步区不再满足于做鹊华秋色的旁观者。在鹊山生态文化区,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装饰品,而是驱动城市转型的核心引擎。从《鹊华秋色图》到《鹊华春色图》,从李白泛舟的鹊山湖到今日游客如织的生态文化区,黄河依旧,但角色已易;鹊华依然,但气象已新。
赵孟頫或许不曾想到,他笔下的《鹊华秋色图》有朝一日不仅能从历史画卷走向现实图景,更将连接南洋风情与齐鲁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关于城市与文化的新叙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