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绣花功夫”织就
城市宜居图景
句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八
“现在回家,路畅了,车有位停了,楼下就是小公园,住了十几年的老小区也变得像新家一样。”这句普通市民的感慨,是我市“十四五”期间城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五年间,我市秉持“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打通“断头路”、打造“口袋公园”、扩大停车位供给这四个关键“针脚”,在城市的肌理上精细绣织,一幅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图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市民面前。

老旧小区“逆生长”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
暖心跨越
![]()
![]()
![]()
“以前一下雨,就怕踩到‘地雷’,电线在头顶上横七竖八,带孙子出门都提心吊胆。”在紫荆花园住了十几年的孔祥珍,正悠闲地带着孙子玩耍,“现在完全不同了,路面、车位、围墙、路灯全都焕然一新。”走进改造后的紫荆花园,曾经坑洼积水的路面被平整的柏油路取代;蜘蛛网般的电线全部规整入地;楼体外立面粉刷一新。傍晚时分,新改造的小区广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新安装的城堡滑滑梯上嬉戏,老人们在健身器材区边锻炼边闲聊。
这份“焕然一新”的背后,是“改什么、怎么改,群众说了算”的民主机制。在改造前期,我市组织了全面摸排,通过发放上万份调查问卷、召开数百场居民议事会,邀请居民和业委会深度参与,将民意精准融入设计方案。“我们像‘建档立卡’一样,记录下每家每户最迫切的需求——有人反映停车难,有人想要充电桩,还有老人希望增设休闲设施和无障碍通道。”崇明街道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量身定制”的模式,确保了改造内容真正贴民心、接地气、解民忧。
![]()
![]()
![]()
改造,并非大拆大建,更要留住城市的记忆和乡愁。我市在改造中格外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让老街巷在焕新中延续文脉。“我们在改造中坚持‘一巷一策’,充分挖掘每个街巷的文化特色。”崇明街道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红光巷、府东巷等一批特色街巷,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留住了居民的情感寄托。
![]()
![]()
![]()
![]()
硬件提升之后,如何实现长效管理?我市将服务延伸至楼栋,创新“网格+志愿者”模式,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按照“十四五”总体规划,我市计划完成5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额9996.5万元。截至目前已高质量完成50个小区改造,惠及数万名居民。2025年正在全力推进最后4个小区的改造工作,涉及华阳、崇明、黄梅三个街道,共11栋楼、325户居民,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一项历时五年的重大民生工程即将圆满收官。

打通“断头路”
疏通“毛细血管”
激活城市循环
![]()
![]()
![]()
“这条路建成以后,出行更方便了。以前开车要绕一个大圈子,现在至少节省了5分钟时间。”市民侯先生对打通后的杨塘岗路东延伸段赞不绝口。这条长120米、宽30米的道路位于宁句城际S6线华阳站西北侧,西连宁杭路,东接高骊山路北延段,它的贯通极大方便了市民换乘轨道交通,实现了“大动脉”与“微循环”的有效衔接。
同样受益的还有高骊山路周边的居民。这条路地处城南核心区,周边住宅小区和学校林立。改造前,这里是一条仅容一车通行的水泥路,高峰期拥堵严重,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改造后,道路升级为双向四车道,路面平整宽敞,标志标线清晰,与周边路网顺畅连接。“如今出门不用再绕行了,孩子上学、开车回家也会方便很多。”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打通“断头路”最直接的民生效益。
我市在打通“断头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在项目启动前,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确保每一条路的打通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符合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完善排水、给水、照明等附属设施,不仅解决了“通”的问题,更提升了“质”的层次。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市打通了包括杨塘岗路东延伸段、高骊山路等在内的6条“断头路”。有效疏解了区域交通压力,缩短了市民通勤时间,提升了城市路网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

城市更新“加减法”
推窗见绿
破解“一位难求”
![]()
![]()
夜幕降临,文昌苑口袋公园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居民们有的打球,有的散步,有的嬉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你看,就在我们小区对面,这座口袋公园不仅拉近了邻里距离,更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家住碧水铭苑的郭圣阳先生对比今昔,感慨万千:“之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荒地,时不时泛出恶臭,大家都绕着走。”
![]()
![]()
![]()
如今,这样的蝶变在句容城区处处上演。葛洪里公园依托“象棋一条街”的文化底蕴,增设古色古香的休憩长廊和石桌石凳;文昌苑公园的环形跑道上描绘着“句容福道”,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好运广场”的景观灯融入国家级非遗秦淮花灯元素,寓意美好;华阳市民广场以“白菜精神”传播廉政文化;万家河体育公园则成为运动爱好者的乐园……“公园+惠民服务”“公园+法治教育”等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外,我市还积极盘活城区闲置土地资源,对收储用地实施简易绿化。这些“临时绿地”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意,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去处,同时为后续科学利用预留了空间。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累计建成9个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闲置地复绿累计完成35块、总面积达2523亩,其中华阳地铁站西侧等重点区域5处地块简易绿化374亩。
在空间利用上,市城管部门还采取“见缝插针、适度改造”的策略,系统推进停车位增建。五年来,我市主城区道路新增临停车位941个,退让红线区域车位6053个。今年计划再新增65个停车位,持续织密城区停车网络,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迈进。
![]()
从一条路的打通到一个车位的施划,从一块荒地的变身到一个老小区的焕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键小事”,汇聚成的却是天翻地覆的“民生大事”。这份用“绣花功夫”织就的宜居图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发展的温度、幸福的质感。站在新的起点上,句容正朝着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的方向稳步前行。
记者 | 侍文
编辑 | 许越
校对 | 侍文
审核 | 张玮
![]()
点亮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