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国在明清两朝时期内曾是藩属国,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五年也即朱元章时期1372年时起,琉球就正式成为明朝藩属国,此后一直保持宗藩关系。到了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琉球又接受了清朝的册封,开始采用清朝的年号,定期向清廷纳贡,在此期间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
道光十七年(1837 年)这一年琉球先王尚瀾病逝,其子尚育需经清廷册封方可继位,琉球新王尚育登极,清廷循例派遣翰林院修撰林鸿年为正使,编修高人鉴为副使,携诏书渡海册封。那一日,首里城外旌旗招展,琉球官民夹道相迎,册封大典的钟鼓声响彻云霄,见证着中琉宗藩关系最后的雍容时刻。
![]()
据清人所绘《册封琉球图册》记载,册封大典当日,首里城正门大开,琉球百官身着汉式朝服跪迎诏书,林鸿年手捧金册缓步登殿,尚育行三跪九叩之礼,钟鼓齐鸣间,中原王朝的威仪与琉球的恭谨在海风里交融。
而此小楷诏书就是何绍基所手书,此时的他39岁,此帖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之中。
![]()
作为何绍基早年楷书代表作,此作完全跳出「馆阁体」的刻板桎梏,将唐楷功底与北碑笔意揉捻得恰到好处。用笔上,既见颜真卿的沉厚又藏北碑的古拙,而在结字上则更见匠心,既非欧阳询的紧峭逼仄,也不似钟繇的扁拙古朴,而是呈方中带扁的宽博气象。
![]()
近人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直言:「子贞(何绍基字)39 岁小楷,熔铸颜欧而藏北碑筋骨,真可谓‘笔笔有来历,字字见风骨’」;更有学者将其视为清代「帖学转碑帖融合」的关键范本 —— 它既保留唐楷的法度根基,又融入北碑的雄强笔意。
![]()
晚清书坛要是论资排辈,何绍基绝对是那个站在山顶上的人。当年他活着的时候就被捧上天,过世后名气更盛,公认的扛把子。有行家这么夸他:"何子贞的字,自成一派,笔画像老铁生根,气势如惊雷劈石,真能压过好几代人。"
到了现代,沙孟海这批学者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他的本事能盖过古人。"要论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样样都能把古今技法揉成一团,炼出独门绝活儿。"这是后来人公认的结论。
![]()
![]()
他写的小楷更是练基本功的"必杀技"。照着学,准能把笔力练得扎扎实实,从此告别那种软趴趴、没筋骨的毛病。特别是那些陷在唐楷规矩里转不出来的人,何绍基小楷里那种天然活泼、看字下菜碟的结字方式,最能帮你捅破那层窗户纸,慢慢琢磨出自己的味道。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