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机的山西旅客于军,趁着6小时的停留间隙,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地铁前往栈桥。“虽然只在海边待了一个小时,但看到湛蓝的大海和漫天的海鸥,转机的疲惫一扫而光。”于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慨。
摄影师田玉勇这两天更加忙碌了,海鸥“限定款”旅拍订单频繁找上门来。他表示,到青岛湾畔“与鸥同框”,已成为游客“海上看青岛”的热门之选。
进入11月,来自西伯利亚的海鸥陆续抵达,成千上万只海鸥在青岛上演翩翩飞舞的“名场面”,成为冬日吸引人们奔赴最美海湾的“磁石”。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纷至沓来,只为一次“鸥遇”,零距离道一声“海鸥,你好!”
在青岛,这份人鸥之间的“情谊”已延续30余载。作为鸟类迁徙路线上可靠的“天然驿站”,由于自然环境越来越好,青岛每年都有数万只海鸥前来越冬。而且,这群远道而来的朋友不断壮大家族,已从“过客”变成了“家人”,让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为傲的滨海之城又添生态之美新名片,也为冬季旅游衔来了“金豆豆”,并逐渐演进为城市新IP和文化符号。
![]()
每逢“海鸥季”,栈桥观鸥游客每天多达2万人次,“人鸥互动”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温 度
——海鸥与人的距离,正是“丈量”这座城市温度与善意的鲜活刻度
初冬,天气渐寒,青岛海边却洋溢着别样的温暖。
成群的海鸥漫天飞舞,市民游客举起手中精心准备的食物,吸引海鸥前来啄食,一些大胆的鸥鸟甚至停驻在游客肩头,欢笑与鸥鸣交织……这样和谐而生动的画面,时常出现在青岛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徐克阳的镜头里。
这段时间,徐克阳得空便会背上相机,来到栈桥、极地海洋世界等沿海一线,在群鸟中寻找罕见大型鸥的身影。在他的相机、电脑里存储了上千张不同年份、不同种类海鸥的照片,尤其是那只来自贝加尔湖畔的蒙古银鸥AF53,自2014年起已连续11年出现在他的镜头中。
根据环志记录,这只银鸥今年已是21岁“高龄”,相当于人类七八十岁,今冬能否如约归来,成了他和众多爱鸟人士心中最大的牵挂。
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青岛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充足的食物来源,成为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天然驿站”。
“眼下来到青岛的海鸥主要是红嘴鸥,它们不会久留,补充食物后会继续南飞,前往更加温暖的南方越冬。”徐克阳介绍,到了11月下旬,南徙的海鸥将逐渐减少,而另一批从西伯利亚启程的“主力军”将日夜兼程赶来,大部分会留在青岛越冬。届时,青岛海边将上演为期数月的“人鸥共舞”盛景,直至次年三四月份这些海鸥才踏上返程之路。
青岛的冬天原本没有万鸥齐飞的风景,故事的开篇源于1994年青岛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发起的“挽留海鸥”公益行动。“以前整个海岸线上的海鸥寥寥无几,种类少且‘怕生’,看见人就远远躲开。”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迟仁平曾亲历当年的挽留行动。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通过投喂的方式吸引海鸥,慢慢拉近了与海鸥的距离。
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年冬天,来青过冬的海鸥明显增多。从固定人员定时投食,到市民自发投食,再到外地游客专程来青投喂观鸥,护鸥爱鸥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海鸥之间也是有信息共享的,哪里有食物、人类友善,它们就会‘告诉’同伴。”栈桥景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万波认为,留住它们的,不光是投喂,还有青岛这座城市释放出来的友爱之情和温暖呵护。
这些年,为了尽好“地主之谊”,栈桥景区管理服务中心也做了诸多努力。比如广播循环播放如何科学投喂、如何爱护海鸥,醒目位置张贴文明观鸥提示语,增加人力物力保护好环境,等等。
“从前大家也喜欢海鸥,可是因为不懂,总是伸手去摸,或者抓住一只合影再放生,如今这样的行为已经极少发生。”迟仁平深刻感受到这些年人鸥关系的日益密切。现在,海鸥不仅不怕人,还习惯于到人们手中啄取食物,清冷的海边也因人鸥互动而充满暖意。
从最初小心翼翼的试探,到如今亲密的“人鸥同框”,海鸥与人的距离,正是“丈量”这座城市温度与善意的鲜活刻度。
厚 度
——海鸥见证着青岛“鸟类家园”的美丽蝶变,是生态家底的生动体现
“表面上看,是我们在保护海鸥,其实它们也在‘治愈’着我们。”常年行走在栈桥,王万波用镜头记录下栈桥边无数温馨的瞬间。这些人鸥共舞的画面,正是和谐生态最美的注脚。
31年前,当市民游客向天空抛撒食物时,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这个微小举动会成为撬动“鸥城之恋”的一个重要支点。
“海鸥是一种高智商鸟类,能感知人类的善意,从而表现出亲近和依赖的行为。”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生态保护处处长龚振宇表示,能得到海鸥的青睐,这也得益于青岛对鸟类栖息环境的悉心改善。
由于环境越来越好,海鸥逐渐将青岛视为理想的栖息地,年复一年归来,且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如今20多种,从数百只增长到数万只。海鸥栖息地也从栈桥、五四广场等前海一线扩展至胶州湾、唐岛湾等地,甚至延伸到湿地河道沿线,不少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海鸥只是过境候鸟,但近些年观测发现,黑尾鸥在青岛沿海一线全年可见,尤其在夏季的长门岩岛,常能目睹万鸥齐飞的壮观景象。”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野保部负责人郑达说,目前青岛观测到的海鸥种类已达25种,就连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也把这里定为“年度必住”。
对青岛而言,海鸥已成为最动人的城市记忆,见证着岛城作为“鸟类家园”的美丽蝶变,是青岛生态家底,或者说生态厚度的生动体现。
这样的变化,实则有迹可循——
这些年来,青岛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防线,通过海岸线、湿地等保护修复,极大拓宽了候鸟栖息觅食空间,赢得了大批候鸟的青睐。不光海鸥,白鹭、白鹤等种类繁多的鸟类,都成为岛城的“常客”,甚至“鸟中大熊猫”彩鹮也罕见现身青岛。
尽管没有精确统计,但这些年来,徐克阳镜头里的候鸟数量、种类明显增多。他表示,目前青岛已记录到的野生鸟类达400多种,仅胶州湾湿地,每年就吸引超50万只次候鸟光临。
当我们以真诚与善意对待鸟类时,鸟类也会以独特的方式回馈我们。
作为“海上清洁工”,海鸥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除了各类海洋生物还有船上废弃食物等,它们的啄食起到了一定的清理作用,有助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维护海港环境。
热 度
——海鸥的价值从生态领域不断外延,催生出丰富的文旅新场景
“海鸥,你好!”“走啊,去青岛喂海鸥。”“这个冬天总要去一趟青岛看海鸥吧。”……到青岛看海鸥,已然成为时下冬季旅游的热门之选。社交媒体上,“青岛海鸥”“栈桥海鸥”等相关笔记超过10万篇。
海鸥带来的不仅是亮丽的风景线,更成功激活了曾经冷淡的冬季旅游市场。
这两年,来青岛观鸥的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每逢“海鸥季”,栈桥游客每天多达2万人次。观鸥催生的巨大客流量,有效辐射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海鸥季”不仅为栈桥周边的酒店、商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聚拢的人气也燃旺了历史城区的商气,许多商家感慨“淡季变成了旺季,海鸥功不可没!”
不拘泥于岸上“鸥遇”,青岛旅游集团借机推出多条“追鸥逐浪”航线,从奥帆中心到邮轮母港、东大洋码头,游客都能近距离体验“人鸥共舞”的独特风情,从而不断延长文旅消费链条。今年10月中旬以来,青岛各游船码头累计接待游客已超10万人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80%。
开展与海鸥相关的节会活动,推出海鸥元素文创产品,组织开展“青岛海鸥季 免费领鸥粮”等系列活动……原本的旅游淡季因海鸥变得“热气腾腾”,“海鸥经济”逐渐成为青岛冬日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
依托这一独特场景,青岛乘势而上紧抓文旅发展新机遇。今冬,以“山海冬韵·鸥遇青岛”为主题,青岛系列海鸥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将从11月中旬持续到明年3月下旬,包含十余个特色项目,并通过打造地铁专列、主题航班等,使“鸥遇青岛”的浪漫体验从景点延伸到出行全程。
可以说,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远方客人”,已成为青岛文旅的新兴IP,更演进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
“每个城市都蕴藏着独特的人文密码,不同于山海景观的静态呈现,海鸥的灵动以及充满爱意的‘人鸥互动’,让城市多了一份‘可触摸、可感知’的人文情怀。”在青岛市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李国荣看来,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尝试让海鸥的价值从生态领域延伸至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催生出丰富的文旅新场景,串联起文创、节庆、文化、康养等多元业态。人城鸥和谐共舞的图景,具象化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此刻,栈桥边,徐克阳们正举起相机,迎接“海鸥季”的到来——“海鸥,你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