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离开阿里的聚光灯后,张勇并没有闲着。
11月18日,身着深色西装的张勇以FirstLight Capital(晨壹基金)管理合伙人的身份,出现在了香港的一场论坛上。这不仅是因为他执掌阿里8年的显赫履历,更因为这是他自2023年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后,首次以投资人的新身份——FirstLight Capital(晨壹基金)管理合伙人,在公开场合深度剖析自己的转型之路。
伴随新身份亮相的,是一个重磅消息。有知情人士告诉华尔街见闻,张勇与刘晓丹联手,正寻求为其首支美元基金募集10亿美元。该基金将聚焦于中国相关的消费、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核心策略是“Buy&Build(投资+建设)”。
三大机遇浮现
FirstLight Capital这支新的美元基金,目标非常明确:中国并购(China Buyouts)。
基金将聚焦于消费、科技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区别于早期并购基金主要依靠“杠杆收购”的财务运作模式,张勇准备打造的这支基金,策略的核心不仅仅是把企业买下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的运营和整合,把它建设好。
选择此时下场,张勇的判断是,中国并购市场的“黄金窗口期”正在开启。
回顾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增长。无论是VC还是PE,本质上都是在赚增长的钱。
但如今,市场共识变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单纯靠规模扩张、靠流量红利的日子结束了。
“高质量增长意味着价值链的整合,意味着必须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张勇锁定了三个具体的交易机会。
其一,是“创一代”的交棒。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至今,第一代创始人逐渐老去。并非所有二代都愿意或有能力接班。张勇观察到,更多创始人开始考虑将企业交给专业人士,通过出售股权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这为控股型收购提供了巨大的资产供给。
再者,是大企业的资产剥离。随着市场发展,很多中国企业旗下拥有多个业务板块。为了激励管理层或释放股东价值,许多综合性集团开始分拆非核心业务。这是欧美成熟市场Buyout基金的主战场,如今也将在中国上演。
最后,则是全球化的并购。中国企业出海不再是简单的卖产品,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寻找新增长曲线的关键。
在并购版图中,张勇并非独行。他选择的合伙人是被称为中国“并购女王”的刘晓丹。
刘晓丹曾带领华泰证券崛起,不仅在国内市场战绩显赫,还曾操盘华泰国际收购美国AssetMark项目,完成了非常成功的整合。
FirstLight Capital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设立了办事处。目前,该机构的投资组合中已经包括了比亚迪半导体、瑞辰宠物医疗和长晶科技等项目。
张勇评价道:“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同时技能互补。”他有运营和治理的经验,刘晓丹有交易和投行的敏锐度。他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用不同的方式做事。
“动物园”式打法
外界最大的好奇在于:张勇为什么最后选择去做并购?
作为拥有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管理经验的顶级科技公司前掌门人,很多人曾建议他:“你应该去做VC,去押注下一个独角兽。”
但张勇拒绝了。他不想做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人,他更看重自己过去三十年积累的“企业治理”能力。
“我的习惯是先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张勇复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正是这些积淀让他确信自己属于PE行业。
第一阶段是“专业人士”的同理心。大学毕业后,张勇起步于安达信,后转入普华永道。他特意提到了一段往事:当年转入普华永道并非主动跳槽,而是因为“安然事件”导致安达信被收购。
“我从一开始就完全理解被收购方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我曾经就是其中一员。”这段亲历者的记忆,让他天然具备了处理并购交易中复杂人性问题的同理心——这是并购整合中最难的一环。
第二阶段是“业务构建者”的创造力。在阿里,他一手打造了天猫,推动了从PC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他享受那种从0到1创造商业模式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企业领导者”的治理术。在掌舵阿里后期,他更多是在搭班子、定战略。他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在GPT问世之前,他就支持达摩院启动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始了基础模型(即现在的通义千问)的研发。
“我并非技术专家,无法亲自研发模型。”张勇坦言。但他做的事是洞察未来,找到合适的人才,给他们资源,让事情落地。当看到这些人才成长时,他感到满足。
张勇认为,专注于企业治理、帮助业务领导者成长,是他的独特护城河,而这恰恰是Buyout基金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在具体的操盘方法论上,张勇提出了一个极具阿里色彩的概念——“动物园”。
“一支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动物园’。”他解释道,这意味着团队不能只有一种人,需要物种多样性,大家性格、技能不同,但能紧密协作。
在这个新的“动物园”里,张勇正在寻找三类人的化学反应:拥有广泛市场资源、能搞定复杂交易的投行精英;既懂一级市场又懂二级市场的人才,因为在当下,一二级市场的联动空前紧密;最后是“运营者”,这也是张勇最看重的——拒绝纸上谈兵,真正下场管过业务、打过仗的人。
对于仅凭面试招聘核心团队,张勇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怀疑。
“在一家企业上投入数十亿美元后,仅凭三四轮面试、总共24小时的接触,就决定任命CEO,这是极具风险的。”他更倾向于通过长期的关注与建立联系,在投资前就建立起对人才的深度认知——这不仅是招聘,更是战略储备。
想要在并购市场再拼一把的张勇,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还送给所有创业者一句话,也像是送给新起点的自己:“要接受不完美。”
在张勇看来,创业需要不断反思,但必须敢于做出不完美的决策。如果因为追求完美而犹豫不决,不断调整模式,最终只会停滞不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