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正是峨眉豆大量上市的时候,别看气温低了,它耐寒性不错,到了秋季天凉了反而结果最多了!
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峨眉豆是家家户户菜园里的“标配”。藤蔓顺着篱笆攀爬,紫白相间的蝶形花点缀其间,结出的扁长豆荚鲜嫩可口,无论是清炒、焖肉还是腌制咸菜,都是下饭的绝味。
![]()
可如今,即便在农村菜园,也难觅峨眉豆的踪影。曾备受青睐的它,为何现在农民也不种了,这峨眉豆的毒性有多强呢?
峨眉豆学名扁豆,因为豆荚长得很像峨眉,所以得名峨眉豆!
这是一种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的蔬菜,很多人喜欢吃它,过去也广泛种植,但是不少人却不知它是有毒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说它是有小毒的!
而峨眉豆的毒性主要来自凝集素和皂素,这两种物质集中在豆荚和种子中,生吃或未煮熟时毒性最强。
![]()
凝集素会破坏肠道细胞,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脱水、休克;
皂素则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让人出现口腔发麻、咽喉肿痛等不适。
不过,峨眉豆的毒性并非“致命级”,且极易被高温破坏——只要彻底煮熟煮透,比如清炒时炒至豆荚变软、颜色变为深绿色,或焖煮超过15分钟,毒性便会完全分解,食用起来十分安全。
过去农村之所以家家户户种峨眉豆,核心在于它“好养活、产量高,用处多”。峨眉豆适应能力极强,耐旱耐贫瘠,随便撒一把种子在墙角、篱笆边,不用精心打理就能枝繁叶茂,从夏末到霜降持续结荚,是补充蔬菜的“稳产作物”。
![]()
对于物资匮乏的年代,它不仅是餐桌上的常客,成熟的种子还能晒干储存,来年春天煮粥、磨粉,甚至作为饲料喂养家禽,可谓“全身是宝”。
此外,峨眉豆藤蔓茂密,还能为菜园遮挡烈日,给番茄、黄瓜等作物遮阳降温,是天然的“绿帘”,这种“一物多用”的特性,让它成为农家菜园的“性价比之王”。
如今峨眉豆在农村逐渐消失,并非完全是因为它的毒性,而是多重现实因素的叠加。
首先是种植效益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民更愿意种植黄瓜、番茄、辣椒等市场需求量大、售价高的蔬菜,峨眉豆产量中等、售价偏低,自然被“边缘化”;
![]()
其次是采收麻烦,峨眉豆需要及时采摘嫩荚,一旦成熟变老就口感粗糙,且藤蔓攀爬杂乱,采收时费时费力,如今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难以应对;
再者是饮食选择多元化,超市里四季都能买到各类蔬菜,峨眉豆的“补充作用”不再重要,年轻人对这种“老味道”也缺乏情怀,种植意愿自然下降。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毒性引发的顾虑。虽然煮熟后的峨眉豆无毒,但近年来偶尔出现的食用未煮熟峨眉豆中毒的新闻,让部分人产生忌惮。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可能因烹饪不当引发不适,这也让一些家庭放弃种植。
其实,只要遵循“彻底煮熟”的原则,峨眉豆的毒性完全无需担心,那些因中毒引发的担忧,更多是烹饪习惯的问题,而非作物本身的“原罪”。
除此以外,就是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峨眉豆是发物,让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不仅不敢吃了,甚至连种都不想种了,因为种了自己不敢吃,送人也没人要,产量高还吃不完,也会头疼,索性就不种了!
如今在部分农村的老宅篱笆边,偶尔还能看到几株野生或零星种植的峨眉豆,紫花绽放时,总能勾起老一辈人的回忆。
它的退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也是饮食多元化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被遗忘。
峨眉豆耐旱耐贫瘠的特性,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仍是优质的食材选择。你们爱吃峨眉豆吗?菜园子可还有种植它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