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经济带:十年更壮图
编者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于2016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十年间,长江经济带在产业升级、交通体系、区域协同、开放格局以及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此,中国经济时报约请长期耕耘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长江经济带十年成就与未来方向展开系统性解读。期望读者能从这组文章中真切地体察到长江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地位,长江经济带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
-王佳宁-
■王佳宁
作为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的长江经济带,自2016年1月实施以来,沿线11个省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推进开放,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开放布局相得益彰,开放形态张弛有度。展望“十五五”时期,十项行动方略将有力有效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长江经济带将引领带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01
长江经济带十年开放成效
十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快通道、口岸、平台、主体和环境五大开放要素建设,已初步形成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
1.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是策应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方位对接国际惯例,进而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过程。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基本完善,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口岸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2.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是属地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有效有力互动,沿江主要城市不断校准自身发展定位,稳步提升战略机遇期,发展动能提质转换的过程。目前,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更加凸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3.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是有赖于市县政府有效有力参与建设新型市场、落脚于以“抱团出海”展现高质量发展强劲韧性和广阔前景的过程。就企业而言,高水平开放不只是如何让外资企业更顺利地进入沿江省市,并顾及其在中国市场上的舒适感,更在于沿江省市企业如何更加顺利、更加安全、更加舒适地“走出去”。
4.长江经济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一个基于解决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持续考验以事不避难、逢山开路的拼劲破难题、解困局的施政过程。首先,链接全球的对外大通道尚待进一步完善。其次,联合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尚未“同频共振”,导致国际航空枢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发挥不足。再次,制度型开放的瓶颈亟待克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尚待进一步发力。最后,开放服务体系显现不够健全。一些省市尚未建立整合政府部门、经营主体、第三方服务的全流程服务平台。
02
长江经济带“十五五”扩大高水平
对外开放的十项行动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到位了,开放能力才更强,开放空间才更大;开放扩大了,改革动力才更足,改革效果才更好。重庆智库暨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团队就“十五五”时期长江经济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三个提升”“三个增强”“四个坚持”的行动方案。
1.提升对外开放的全局思维,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标杆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合作打造标志性成果。在金融领域,推动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集中攻坚西部陆海新通道新型商业银行、陆海新通道基金等标志性项目。航空领域,深化扩大樟宜重庆机场商业合作,加快建设中新航空产业园,重庆至新加坡的直航航线稳定运行在14班/周以上。物流领域,加快建设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二期工程,深化中新关际合作。通信领域,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尽快落地,加强中新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在金融服务、跨境电商、贸易等领域应用,做强中新跨境电商产业园,推进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2.提升对外开放的辩证思维,实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一是打造形成自贸试验区特色经济。更加重视自由贸易制度创新试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赋能,坚持自贸片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自贸试验区枢纽经济、数字经济、保税经济、产业经济“新名片”。二是打造制度创新策源地。强化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一揽子诉求清单,分类做好自主探索和争取赋权准备工作。推动落实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探索新兴贸易业态、特殊物品等新领域贸易监管模式创新。三是打造开放型经济集聚地。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能级,推动重点外资项目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力争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速高于属地省市平均水平。发挥综保区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升级,力争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同比增速高于属地省市平均水平。
3.提升对外开放的系统思维,实施特定载体引领的平台能级跃升行动。一是激活长江经济带沿线浦东、两江、天府等9个国家级新区开放门户潜力。支持国家级新区优先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打造高能级贸易总部集聚区。二是激活沿江开发区开放发展潜能。推动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推进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编制属地省市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实施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行动,引导园区开发区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三是激活国际展会平台品牌影响力及潜力。聚焦发展会展经济,着力提升进博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西洽会等重点展会品牌影响力。
4.增强对外开放的前瞻性,实施外贸提质赋能牵引行动。一是进口出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整合进口和属地流通业务,加快推动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建设、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拓宽进口渠道,保障稳定供应。二是优化发展加工贸易,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一般贸易,稳定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努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快建立出口产品境外服务体系,整体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形象,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
5.增强对外开放的针对性,实施外资建圈强链促进行动。一是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用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平台,完善外贸企业服务机制,紧盯已落地外资项目推动增资扩股和引入关联企业。瞄准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加大招引力度。二是加大重点国别和地区精准招商。瞄准欧洲、中东、东盟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别和地区,定向实施外资招商行动。开展对德、意、法等欧洲制造业中小企业和新加坡、香港地区专业服务业招引行动。三是打造一批外资招引载体。用好重大展会平台开展专项招商,签约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支持按规定举办或参与行业重点展会、论坛、会议等活动,有针对性开展项目洽谈、对接交流。
6.增强对外开放的创造性,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行动。一是全面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加强金融服务、医疗卫生、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开放合作,培育对国内外资源要素吸引力。二是加快重点专项发展,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及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等服务贸易重点专项工作,不断延伸服务贸易重点专项产业链,形成具有属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三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在挖掘服务出口潜力的同时,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力度。大力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提高新兴国家市场占比。
7.坚持对外开放稳中求进,实施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行动。一是对标CPTPP、DEPA,高质量实施RCEP,全面发挥经贸协定的制度红利,属地省市商务行政部门指导企业熟练运用原产地累积规则,深化技术法规、质量认证、合格评定等规则衔接,加快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二是抓好开放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的复制推广,推动各类制度创新成果在自贸试验区落地落实。加强案例培育,有针对性地培育改革创新典型,对评估效果好、风险可控,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及时在全国范围推广。
8.坚持对外开放以进促稳,实施开放领域改革创新攻坚行动。一是持续推进陆上贸易规则制定。推广使用“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创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特色应用,优化完善商品智能归类功能。依托数字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一码通”,联动沿线省市深化数据共享共用,推动形成“陆海码”行业标准。二是加大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在重庆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探索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管理范围的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制度。
9.坚持对外开放崇尚实干,实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行动。一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走出去”重点国别和地区。综合双边关系、合作意愿、资源禀赋、产业配套、市场需求等因素引导属地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合作,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亚洲以东盟地区、欧洲以中东欧地区、非洲以东非地区为布局重点,积极对接自由贸易区战略,建设中新、中韩、中澳、中国—东盟等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示范区。进一步鼓励重庆企业抱团“走出去”,推进重点产业向重点国别和地区的境外产业园区聚集,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二是立足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推动汽车、轨道交通、环保装备(产品)、清洁能源、天然气化工、建材等相对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是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10.坚持对外开放协同配合,实施增强开放型经济智力支撑行动。一是加大开放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把培养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作为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战略重点,着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支持政策,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管理型、技术型及复合型高端人才,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借助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意识的智库力量,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紧紧围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开发开放平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贸合作等领域加强内陆开放战略研究。创新研究工作方法,跟踪关注、科学研判、及时总结、研究解决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加大开放发展产学研结合力度。鼓励开放型企业、园区、项目加强与新型智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新型智库、高校、研究院等在智库建设、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扎实基础和专业技能,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进而全方位提升开放创新发展水平。
(作者系重庆智库暨大运河智库创始人、理事长,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
![]()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