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11月20日电(徐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记者今天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团委处获悉,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有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突击队在几十万颗螺栓、数十个核心支座构成的钢铁巨龙上“绣花”。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是连接长三角的交通大动脉,通车以来已保障超1.2亿人次、3000万吨货物安全通行。守护这座“国之重器”堪称“针尖上绣花”。
![]()
青年突击队为大桥做“体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团委供图
200米高空的钢梁间风力常年超5级,几十万颗螺栓需逐颗检测,夜间“天窗点”作业年均超180次。
去年夏天,长江流域持续高温。青年骨干邱建华带领3人小组开展螺栓专项检测,为避免手套内侧的胶皮粘在发烫的钢梁上,他们索性徒手操作,指尖被螺栓棱角磨出茧子也浑然不觉。“每颗螺栓都是大桥的‘筋骨’,松不得半点。”邱建华介绍,他们连续作战3个工作日完成了主桥关键螺栓的全量检测,整改隐患3处。
![]()
图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团委供图
技术攻关中,青年们总能啃下“硬骨头”。针对传统巡检难以覆盖高空盲区的问题,26岁的工程师樊亦涵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带着无人机在江边反复试验。起初受江面强风影响,无人机经常失控,她和队友们白天顶着烈日调试参数,晚上在车间绘制飞行航线图,累计试飞200余次,终于研发出“空中+地面+智能”三维监测体系。如今,单趟巡检时间已大幅度压缩,检测精度也显著提高,还成功捕捉到隐蔽的钢梁应力异常。
冬季的桥塔作业更是考验。去年12月,寒潮导致江面气温降到零下,大桥1号支座出现轻微位移迹象。青年突击队队长陈浩带领队员们冒着刺骨寒风攀爬至桥塔顶部,为避免测量仪器受冻失灵,他们把仪器揣在怀里保温,轮流用体温呵护设备。经过6小时精准调试,支座恢复正常,而队员们的脸颊和双手早已冻得通红。这样的紧急处置,他们每年要应对十余次,却始终保持“隐患整改率100%”的纪录。
从成立以来,这支青年队伍年均作业超3000小时,徒步巡检里程超2000公里,实现连续4年设备故障率为零。他们创新的“分级检测+力矩复核”作业法、新型防腐工艺,不仅让钢梁防腐周期延长了,更年均节约养护成本超60万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