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圆满完成了应急接替的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返回舱,不仅为原定的三名航天员的安全顺利的将其带了回来了,还带回了为期一年的太空中一块极为特殊的“乘客”——一块经历了极限考验的月壤砖。这块看似普通的砖头,承载着中国在月球上“盖房子”的核心技术梦想。
![]()
可见这块砖的来历就如同一部曲折的历史长剧一样,充满了曲折的起伏和跌宕的跌起。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将近70公斤的74块模拟的月壤日前顺利烧结成的“月壤砖”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空间站,已被放置在舱外的支架上,随之接受了太空的残酷的考验。
它们的任务分为三批,分别要经历1年、2年和3年的暴露试验。随神舟二十一号圆满返回的不仅仅是载满了使命的我们,更是携带了“成长”的R5样品——一颗完成了首轮1年生长的“长子”。
为什么非得把砖头送到太空去“吃苦”?月球的环境简直就是建筑材料的地狱,但其间白天的高温与夜的低温相差却高达180℃以上至零下190℃以下达300℃之多。
![]()
但若无大气的屏障,宇宙的辐射和微小的陨石就随时都可能把我们这些无地自容的外行人给轰的稀里哗啦了,更何况月震的频繁的捣乱呢?
但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普通的地球建材都只能“三天三夜”就可能开裂粉碎,而我们却以“稳如泰山”不倒的月壤砖为目标。
基于对嫦娥工程带回的月球样品的细致的成分分析和精准的调配出与之相近的模拟的矿物的比例,将其用热压的成型工艺烧结成砖,初步成功地模拟了真实的月壤。不仅其与普通的红砖的密度相仿,而且其抗压的强度也高出三倍以上,即每平方厘米的面积可承受1吨多的重量,可将指甲盖大小的面积顶住六七辆小汽车。
更巧妙的是,砖块采用中国传统榫卯结构设计,无需胶粘剂就能紧密咬合,就像搭积木一样方便拼接。
![]()
经历了近一年的太空的辐射、日夜的温差的循环以及微陨石的不间断的威胁后,此次交接的月壤砖的外观均完好,均无肉眼可见的开裂或变形。但其内在的“健康”还需要通过更为细致的体检才能得以完全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其的力学、热学以及对高能辐射的抗辐射性能的精密的检测验收其在太空的暴露后的长期的性能衰减情况。
但若细细剖析这块镌刻的砖的背后,却隐隐透出了一份中国将要对月球的“大跃进”的宏大蓝图——中国将率先在2024年将在月球的南极的“阿波罗”的太阳能电站的基础上,在月球的南极的“阿波罗”的太阳能电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中国的月球科研站。
![]()
预计2028年前后嫦娥八号将顺利发射,携带着一系列的作业机器人,将首次将月壤的现场拼接试验的任务落到月球的表面上,开创了这一领域的先河。这相当于在月球上搭建一个“样板间”,验证原位建造技术的可行性。
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就地取材能极大降低建设成本。从地球运送1公斤物资到月球就要20万美元,而直接用月壤制砖,预计能让基地建设成本下降九成以上。未来,机器人负责收集月壤、烧结成砖、拼接成型,航天员入住后就能直接升级改造基地设施。
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将分两步走: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具备能源供应和科研能力;2045年前扩建为拓展型,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参与的大型平台。月壤砖的太空考验,正是为这一计划铺就第一块基石。
![]()
从嫦娥五号的首次月壤取回至如今的月壤砖首轮的太空测试都已一一走完了,正反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走的扎扎实实。正当别人还在纸上谈兵的时候,我们的“砖头”就已经从太空的高度实打实地“落地”了。随后,2028年嫦娥八号将携带的机器人将在月球上大幕开启一出月球的“施工大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