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孔 越 潘琳娟
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18日至19日在嘉兴召开。前天,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嘉兴市“千万工程”实施现场。大家看后感触颇深,纷纷表示要把浙江的经验、嘉兴的经验带回去。“千万工程”是一把经过20多年实践检验的“好钥匙”,但怎么用好它,还是有一点讲究的。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四点:
第一,它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一套原理。
不能指望把浙江的经验原样照搬也能成功。“千万工程”提供的不是“万能钥匙”,它的价值在于一套被验证过的“配匙原理”,一套好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意味着,要学的不是这个村建了什么,而是它为什么这么建。
第二,开锁不能“硬来”,先要“对对锁眼”。
每个乡村情况各异,“锁眼”自然不同。有的村缺产业,钥匙的“齿痕”就要向培育特色产业倾斜;有的村人心涣散,钥匙的“沟槽”就要在强化基层治理上加深。所以,还是得先摸自己的家底:咱有啥?群众最盼啥?找准“锁眼”,钥匙才能插进去。
第三,开锁急不得,还是得“慢拧稳转”。
开锁不是砸锁,讲究的是一个巧劲和耐心。指望三五年就彻底扭转几十年的积弊,是违背规律的“暴力开锁”,只会损坏锁芯。乡村振兴是长线活儿,只有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而稳定地发力,才能等到那一声“咔嗒”的解锁之音。
第四,把钥匙交给农民,让他们成为“持钥人”。
如果乡村振兴只是“干部干、群众看”,那就成了“你帮他开门,他还不愿进屋”的尴尬局面。只有当村民自己成为钥匙的真正主人,觉得“这是在开自己家的门”,他们才会用心去“识锁”、主动去“转动”。只有当农民自己紧紧握住了这把钥匙,乡村振兴的大门才能真正地、牢牢地为他们敞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