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 作者:HQLAX金融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 吉多·司特罗默(Guido Stroemer)
◇ 本文原载《债券》2025年10月刊
成都,这座城市在金融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早在1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诞生于此。同时,成都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品、创意与信用在此交汇流通。正基于此,我们在这里探讨金融基础设施的未来,既承接历史,又具有现实意义。过去,丝绸之路承载的是丝绸与香料的流动;而今天,我们构建的金融“通道”,承载的是支撑现代市场信用的核心资产——担保品。本文将围绕担保品代币化展开讨论,切实回应银行、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所面临的挑战。
流动性受限与担保品管理低效的困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重新塑造了银行业的格局,推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四大约束指标,要求银行储备充足的资本与流动性缓冲,以增强抵御系统性冲击的韧性。
然而,对银行的司库部门而言,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如何在不增加杠杆或风险加权资产的情况下实现流动性最大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的《巴塞尔协议III监测报告》,截至2017年末,欧洲银行持有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高达10.8万亿欧元,其中,约2.7万亿欧元的资产高于监管部门的最低要求,但却无法灵活调动,成为“被困的流动性”。即便以50个基点的成本来计算,这部分闲置资产也将意味着每年135亿欧元的沉重负担。
上述资产为何被困?这是因为传统的结算体系无法足够快速地转移担保品,或者无法在不同的托管机构之间实现精准、同步结算。尽管存在“担保品升级”机制(Collateral Upgrades),但仍然伴随着由资产错配、信用风险以及时间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基于此,HQLAX尝试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思路是:能否在不实际移动证券的情况下,仅通过账本完成证券所有权的转移?数字担保品记录(Digital Collateral Record)实现了这一突破——证券的所有权可以在账本上实时转移,而证券仍安全存放在托管机构。2019年12月,3家全球性银行完成了首笔跨托管机构的担保品互换,证实了“所有权转移而非实物流动”的可行性,标志着担保品跨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证券融资、回购与保证金实践中的挑战
目前的证券融资已成为流动性管理的支柱,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日内信用风险(Intraday Credit Risk)。每一笔交易在启动与结算之间都可能形成风险敞口。回购交易多采用券款对付(DVP)方式,风险较低;而证券借贷往往采用纯券过户(FOP)方式,交易双方均会暴露在风险中。
与日内流动性风险不同,日内信用风险并未被纳入明确的监管框架。然而,这一风险可能涉及的业务规模不容忽视。据最新估算,每日结算风险敞口约为800亿美元,在压力情境下可能增加390亿美元,总规模高达1190亿美元。而若监管部门要求对此计提资本,可能使得风险加权资产新增约480亿美元。
由此可见,日内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中日益严峻的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经呼吁银行加强监测,以评估市场的剧烈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创新显得尤为关键:DLT已经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增强市场韧性、满足监管要求的关键。通过分布式担保品登记系统,市场参与者可以实现跨托管机构的同步结算,交易时间能够被精确记录,并同时满足不同市场、不同时区的需求,有效将日内不确定性转化为日内确定性。
担保品灵活性的提升与优质人民币担保品
担保品灵活性(Mobility)的提升,不但可以提高市场效率,而且能够直接提升担保品本身作为证券的吸引力。当证券能够在回购、借贷、保证金等多种场景中反复使用时,其功能性与价值将同步提升。担保品的再使用(Re-use)可以增加投资者对此类资产的需求,因为其既是价值储存工具,也是流动性的来源;反之,灵活性不足的证券容易陷入闲置与低效的状况。
这一原则对优质人民币担保品,尤其是中国政府债券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不但将人民币债券视为投资工具,而且将其纳入跨境担保品的应用范围。若能够有效提升人民币债券的灵活性,则既能增加国际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又能提高市场参与度,提升人民币债券在全球投资组合中的作用与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在可控和透明的监管框架下,通过发展合规的担保品灵活性机制,我们将能够引导国际需求,推动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化应用与规模化发展。(本文根据2025中债担保品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