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们接诊了一位中学生,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两天来院检查。门诊测随机静脉血糖高达19.0mmol/L,血酮体4.2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随后住院进行补液、降糖和消酮治疗。
沟通中了解到,这位同学最近因为备考,精神压力非常大。
这也让我们思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一定都是由感染或腹泻引起的——持续的情绪压力,也可能成为诱因。”
——梁琪医生
那么问题来了,情绪压力、emo状态,到底是怎么影响血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密切。
![]()
压力大,血糖容易升高
当我们感到压力或受到刺激时,大脑会启动“应急机制”,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抗压激素。这些激素会促使血糖上升,帮助我们应对突发状况。
对没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这种血糖波动通常是暂时的,压力过后,胰岛素能很快把血糖降回正常水平。
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自身的调节天平失衡,导致血糖在应激状态下持续居高不下。
![]()
压力大,悄悄“点燃”慢性炎症
现代医学发现,长期精神压力不仅会引起激素波动,还会在体内触发一种持续的、低度的“慢性炎症”。
这种状态下,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促炎物质。它们会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更难控制。
更麻烦的是,高血糖本身也会助长炎症反应。于是身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压力→炎症→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更多炎症……这也是为什么长期焦虑、情绪低落的人,血糖往往更难稳定。
![]()
![]()
压力大,饮食和睡眠也失控
压力之下,很多人会不自觉想吃高糖、高脂肪的“安慰性食物”,比如蛋糕、奶茶、炸鸡。它们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血糖急剧上升。
此外,压力也是优质睡眠的“杀手”,容易导致失眠、浅眠、早醒,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正常分泌,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第二天不仅更累,还更想吃高热量的东西,形成又一个不良循环。
由此可见,压力对血糖的影响,远不止“心情不好”那么简单。它像是在身体内部发动的一场“无声战争”,从激素、炎症到行为模式,全方位干扰血糖稳定。
![]()
做好3件小事,帮血糖“减压”
1、跑步或其他规律运动
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规律的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还能帮助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是缓解压力、改善血糖的天然良药。
2、多和朋友聊聊天
倾诉不仅能疏解情绪,还会促使身体分泌催产素和血清素。这些激素能增强信任感、缓解焦虑,帮助我们更快地从紧张状态中平复下来。
3、听音乐或尝试冥想
舒缓的音乐、正念冥想等方式,能向大脑传递“安全信号”,让身体逐渐放松,不再处于“备战”状态,血糖自然也不容易频繁飙高。
![]()
当然,要想平稳控制血糖,除了学会与压力共处,也离不开科学的血糖监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无论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在此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
多管齐下,才能帮助我们的血糖告别“过山车”,回归理想状态。
策划:麦冬
作者:梁琪医生
配图:三诺讲糖自拍
相关合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