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搬迁群众在工厂里分拣辣椒,实现家门口就业。 田坝社区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走进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贵州东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跃然眼前。规律作响的缝纫机声,像一首轻快的劳动协奏曲,十几名女工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
她们中有许多人曾生活在周边的大山深处。如今,她们的身份从“搬迁户”转变为新一代的“田坝人”,在这片新家园里,用针线编织着全新的生活梦想。
安居新起点
“掐着时间从家里走过来也就五六分钟,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到工资,勤快点儿一个月能拿到近四千块钱呢!”今年43岁的李天敏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笑着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她脸上洋溢的笑容是融入新生活后发自内心的满足。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它是湄潭县在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精准聚焦妇女群体就业与社区融入的生动缩影。
在全新的环境里,“稳得住”是基础,“能致富”才是关键。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光浪介绍,田坝社区共安置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搬迁群众1751户,社区内的留守妇女以及因照顾家庭需要就近就业的妇女,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1.53%。如何破解就业难题,帮助她们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实现个人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的跨越,成为摆在社区党支部面前一道必须答好的现实考题。
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生活方式的重塑。回想起刚搬进社区时的情景,林秋霞依然记忆犹新:“白天丈夫外出打工,孩子上学,家里就我一个人,连个能说上话的邻居都没有。”这种疏离感,是许多搬迁妇女初来时的共同心境。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田坝社区党支部牵头,通过组织开展邻里互助、技能培训等活动,逐步增进居民之间的了解。尤其在今年10月举行的“组规民约商定”活动中,妇女们积极参与,共同制定了安置小区的行为规范。
赋能“她力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留守妇女而言更是如此。田坝社区在精准摸排妇女就业意向和技能短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盘活安置点的闲置商铺、仓库等资产,以宽敞的场地和低廉的租金作为优惠条件,快速引进了制衣厂、辣椒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成功打造了多个位于“家门口”的“幸福车间”。
返乡创业者董泽国创办的制衣厂便是成功范例之一。“当初决定回乡办厂,最担心的就是场地和工人。社区知道后,主动上门,很快就帮我解决了标准厂房的问题,还通过社区的宣传栏、微信群、楼栋长入户等多种渠道,帮我招募工人,真是雪中送炭!”董泽国感慨道。他的制衣厂采用“固定工+计件工”的灵活用工模式,女工们可以根据自家孩子上下学、老人需要照料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工作时间。
“在这里干活儿,时间自己好掌握,家里有事打个招呼就能走,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既能顾家,又不像以前光靠种地那样看天吃饭,心里有底了。”在制衣厂工作的女工谢先梅道出了许多姐妹的心声。
为了帮助搬迁妇女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竞争力,社区还积极联合入驻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技能培训。从服装剪裁、缝纫到辣椒筛选、腌制,培训内容紧贴岗位实际需求,确保学员们学得会、用得上、能上岗。据统计,社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6期,培训人次达326人。许多原本手握锄头的妇女,经过培训,如今已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
书写新生活
在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搬迁妇女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一组数据最具说服力:田坝社区现有劳动力4003人,已成功实现就业3842人,就业率高达95.97%,其中妇女就业比例稳步提升,成为社区就业大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企业,社区每年还能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32万元,这笔资金又被反哺于社区公共服务和设施维护,形成了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妇女们在参与社区活动和生产劳动中,逐渐找到了归属感。“现在社区有什么事都会听听我们的意见,感觉自己也是这里的主人了。”搬迁妇女肖多美说。
从陌生到熟悉,从无业到就业,搬迁妇女们正在新的家园里扎根生长。下一步,社区计划继续开发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为妇女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
如今,在田坝社区,整洁的环境、和睦的邻里、忙碌的车间,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画卷。“我们要让搬迁群众在这里不仅能安居,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更好的生活。”吴光浪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