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市场表现来看,APP 新上线第一天突破 20 万下载算什么水平?
我们让AI做出了评论。
![]()
在本就卷到飞起的 AI 赛道里,蚂蚁旗下的 “灵光” 成了最近可不容忽视那匹黑马。
这两天它不仅冲上了媒体热搜,更把本就火热的“AI 新入口之争”提到沸点。
这一次,大家对AI的讨论不再停留在“有多好玩儿”。
而是回到,“我能用它创造什么,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
如果说上一代AI助手还在“展示能力”——比谁回答更流畅、图像更逼真、语音更自然,那么灵光的出现,标志着AI竞争正式进入“生产力入口”时代。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各大厂商研究AI 的路径,也开始分化出时代的性格。
有的大模型主打内容基因强大,服务年轻人的娱乐与轻量创作需求,做“陪伴式AI”。
如今战场已升维:从“信息入口”到“生产力入口”
2025年的AI赛道,“能做什么”已取代“能聊什么”成为核心评价标准。
有的凭借社交与内容牢牢守住流量入口,但当用户带着“做家庭预算”“定旅行计划”“给爸妈设用药提醒”等明确任务而来时,传统入口难以承载这类高价值、高意图的交互。
此时,真正的“入口”不再是用户停留的平台,而是需求诞生那一刻,用户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案。
![]()
灵光正是这片新高地的先遣者——它不提供泛化信息,而是直接交付可执行、可交互的工具,让用户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创造者”。
这种转变,重新定义了“AI入口”:
入口不是你打开哪个App,而是你想到一个问题时,立刻能“搓出一个工具”来解决它。
当行业还在比拼模态数量、响应速度、模型参数时,灵光直接抢走了“生产力入口”的制高点。
“为什么用了灵光,突然觉得自己变强了?”
因为它的交付物不是文字、图片或语音——而是可交互的小应用。
这是本质差异:多数AI助手止步于“输出内容”,而灵光实现了“对话即开发”。
![]()
从真实用户的沉淀案例中,就能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灵光使用方式:
大学生在灵光用提示词捏出“专注番茄钟”。
职场人用灵光生成 “今天午饭吃啥抽签” “喝水提醒器、减脂菜谱生成器”。
思维活络的网友花30秒用灵光手搓“爸妈用药提醒器”。
![]()
这些看似微小的应用,背后是万亿级的长尾需求。
过去因开发门槛太高而被忽略的“琐碎刚需”,如今被灵光一键激活。
![]()
“工具生成”重构了AI的价值链条:
AI不再是替你做事的“仆人”,而是赋能你创造的“伙伴”。正如一位用户所说:“以前觉得工具很强,有了灵光,终于轮到我变强了。”
这种“零代码、零学习成本”的创造力释放,正是C端生产力入口的核心竞争力。
![]()
如果说“手搓应用”是灵光的新惊喜,那在它背后的就是:
未来AI工具的核心差异不仅在于有多强,也在于离普通人有多近。
灵光代表的,可能是下一代 AI 助手该有的样子:
当人们用 AI 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体验功能时, 大家开始从“产品经理定义”转变为“自己生成”。
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一种新范式的出现:“我们在生成产品,而不是被产品限制。”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灵光的体验会给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AI 的上半场属于技术、属于参数、属于模型。
下半场属于那些真实微小的需求,属于我们每一个被琐事困住的普通人。
也许 AI 的上半场属于技术、属于参数、属于模型。
但下半场,一定属于那些被看见的细小需求。
属于你我、属于每一个每天被琐事困住的普通人。
真正的AI入口,不是流量最大的地方,而是创造力被点燃的地方。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